——当我们的想象力与特技到达尽头,还有什么能拯救电影?




 

 

12年前,我坐在泰州的电影院看完被配音的泰坦尼克;12年后,我又听到女主角用同样标准的译制片普通话喊着“介刻、介刻!”所幸在我的耳朵被蹂躏之前,我已经看过了3D原音的《阿凡达》。

又一次把一部片子在香港和大陆各看一遍,体会到的依然内地观影所无可比拟的“现场气氛”,尤其是在泰州这样和潘多拉一样淳朴的地方,你会第一时间听到来自现场观众的回馈。例如在男女主角相继跳上最大的那只火龙时,我左边的人说:“做不了魅影骑士,做魅影骑士的马子也挺风光,照样有魅影骑。”例如在最后jack同学决定永远做Navi人的时候,我前面的同志说:“他在这儿做皇帝,回去地球做老百姓,要是我我也不回去。”

好吧,面对这样的评论,你就会对于罗兰巴特“作者已死”的理论有了深入骨髓的理解,同时复旦大学的杨乃乔教授也会对此进行一番阐释学的论述,另外如果你想到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你也会把莎士比亚奉为阐释学的鼻祖。

废话够多了,我要说的还是《阿凡达》这部电影本身。香港20度的舒适气温和3D强大的视觉冲击让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剧本的主旨跟是让我拜倒地彻头彻尾,以至于忘记了思考。当我在气温零上一点点,没有暖气,没有3D的电影院里再次观看这部电影时,我突然发现,《阿凡达》中隐隐约约的后现代气质在寒冷的天气中完美显现。

首先来看看,电影里有这么几类角色:Navi,卧底,科学家,战争狂人,股东。

最明显不过的是战争狂人和股东的反面角色,不需要任何后现代的解释,就算是资本主义深入骨髓的好莱坞也从来没有忘记对于战争和资本主义的永恒鞭挞。好莱坞很清楚,票房是老百姓的腰包里扣下来的,而战争狂人和资本家一定不是老百姓。所以好莱坞万恶的资本主义文化从来都是号召主旋律的,例如《2012》中的“小三必死”、“资本家必死”论。头上三条杠的家伙叫嚣着先发制人,以暴制暴,虽然只有聋子听不出来是在讽刺美国政府,但是美国政府还是开得起这种玩笑的,电影本身就给出了很好的证明:home tree这样的参天大树都可以被轰掉,更何况你好莱坞几座电影工厂。况且奥巴马同志说不定还比较乐于听到这样对于前任的讽刺。令人心喜的是,除了战争狂人的死不悔改,我们居然在冷血资本家的脸上找到了一丝忏悔的神色,这难道是金融海啸资本主义穷途末路之后的良心发现?

好了,然后是科学家。“科学”在潘多拉的世界是一种无比尴尬的东西,科学不能解决问题,科学只能破坏,科学不相信Eva,科学家只想“取样”。一心惦记着要“取样”的科学家在随后终于见到了女神而醒悟,可惜对不起,还是死了。女科学怪人有一句台词:“我是个科学家,我不相信童话。”Ok,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直想吐。因为我发现所有教生物的教授都喜欢说这句话:“I’m a scientist.”言语间流露出无限的自豪与自律,因为下一句通常接着“I’m gonna do experiments to prove my idea.”很多科学家说过,科学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模式。所以大概换言之,只要我用逻辑的、严谨的方法来考察一个问题,我就在做一项“科学的”研究。好吧,如果你这样说,那么我认同;如果你说你是一个科学家,你就不相信童话,那么我认为你是个白痴。因此当无数教授在课上以特别的口气说出“I’m a scientist.”的时候,只能换回我无尽的鄙视,尽管你的课讲的很精彩。当科学家真的用“科学”这种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他会发现“科学”正如古往今来任何一种哲学一般,无法解释这个世界。任何一个科学家都是doctor of philosophy,但是有多少人是在用philosophy的态度来对待科学?给迷信科学者当头一棒,《阿凡达》反现代、反理性、反科学的后现代意味正体现于Grace临死前的那一刻。

现在轮到Navi人了。与普通科幻片不同,潘多拉星的外星人文明居然是落后于人类的(至少表面看来这样)。他们断发文身、有首领、有祭司、无政府,树栖穴居、有工具,有家畜、无工业。再加上取自狐猴的眼睛造型、左右独立的外耳运动、下垂湿润的鼻尖(根据造型来看)还有那条大尾巴,怎么看怎么是进化未完全的原始人类。可是他们对于自然、对于生命的理解却要高出“文明人”不知多少。不是地球人傻,地球人或许也曾经这样生存过,只不过这样的和谐早就被工业化社会的快感所泯灭了。会有人不呆在冷气房去丛林里喂蚊子吗?会有人相信所谓“树的连网”、“能量流动”之类的屁话吗?被科学洗了脑的现代人只会像我一样坐在电脑面前、暖气房里大放厥词,思考一些无聊问题,例如Navi人的生存状态到底是人类的初级状态还是终极状态?

到这里大家会发现我们英勇的男主角身兼了除了股东之外的所有角色(这再次证明世界上的人只有有钱人和没钱人两种),他是个海军陆战队员、尝试做科学研究,结果成了卧底,最后永远皈依了Navi。卡梅隆的杰克这次终于没有死,或者说死了又活了。他身上的文章,我写三篇一万八千字也写不完,但愿黎师活仁什么时候开个《阿凡达》研讨会……我这里想说的是,当我看到亲爱的杰克变成Toruk Macto飞来时,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彩的火龙来娶我”,一时间潸然泪下(不能不承认《大话西游》实在是一部太超前的片子)。不过我猜中了前头,也猜中了后头。美国人的片子里美国人一定是救世主,救世主也一定会救世成功。在潘多拉星人的齐天大圣踩着魅影于夕阳中逆光飞来时,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个场景:《天使与魔鬼》中教皇内侍神迹般地于爆炸后出现于圣彼得的屋顶,人山人海齐唱圣歌。大家应该明白了这一幕的现实意义了吧,我们的世界没有信仰,我们的世界浑浑噩噩,我们的世界需要精神领袖,我们的世界需要超自然的神迹将世人聚在一起。不过教皇内侍的神迹属于山寨,杰克的神迹属于合法劳动所得,电影最后的人神共愤才是真的神迹。不过也实在不能太难为编剧了,编出又要合理可信又要是神迹的情节来骗我们这种“文明人”实在是太难了

说句老实话,这题材完全可以平移到美国白人西进的时代,一票白人拆迁队遇到了印第安人钉子户,派了个有战地经验的卧底过去,结果被反间谍了。故事就是这样,但是一旦移植到未来、移植到外星,各种对于战争、物质、人类文明、现代科学的反思与否定就可以全盘带出。不过如果没有“外星”的环境,我相信同样的主题还是可以表达的。当我电影结束时,我再次得到了无数的现场反馈,其中一个是:“还是大片好看,国产的太差了。”所以,当我们的想象力和特技到达尽头的时候,什么才可以拯救商业片?是剧本。什么才可以拯救剧本?是文学。而什么才可以拯救文学?是哲学。(当然,我说的是商业片,向我和苏湛、李羊羊同学搞出来的那种非主流片子根本不需要拯救……后现代注定是不能被当世人所接受的,看看《大话西游》刚出来时的样子就知道了……而卡梅隆这家伙是个温和的后现代主义者,为我们开启了普及后现代主义的大门)话说回来,回首白人在美国西部的全面胜利,我们对于潘多拉星的命运实在不应该高兴得太早。(所以卡梅隆这个家伙要拍三部曲?)

好吧,让我们回到苟延残喘的地球吧,读完这篇文、幻想着2012年你赚到了10亿欧元,或是你的意中人是盖世英雄,有一天他(她)会踩着七色的彩云来救你离开地狱。

最好你猜中了前头,也猜中了后头。

阿凡达Avatar(2009)

上映日期:2010-01-04(中国大陆) / 2009-12-18(美国)片长:162分钟

主演:萨姆·沃辛顿 佐伊·索尔达娜 西格妮·韦弗 史蒂芬·朗 米歇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编剧: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阿凡达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