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肥弓断-----大明的宿命

N年前评论《走向共和》时候就说要看,惭愧,重度拖延,另外明事儿之后民间讲明朝东西太多,腹中私货已然存了不少,也没了好奇,最近豆瓣的琅琊榜事件把这剧也拖出水面,想想还是看看完成当年未竟之事。

明朝相对比较特殊,承接元朝,而元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大一统王朝(五胡五代之类不算大一统,李唐在孝文改革时就已经汉化),压制汉人是必然的事情,我大清也是一样,只不过清朝做得更隐蔽也更高明,蒙元百年,在明朝身上有所投射,对个人不像以往尊重,当然,屁民如何学者们是不会关注的,大体上强调的是对读书人不像宋朝那样优容,失去了宋之前的宽松政治环境,形式上表现出来就是众多场合都要跪礼,而在元之前,除非祭祀之类的场合,是用不着的,奴才见到主子,屁民见到官员,仪式的洗脑作用影响深远,“你瞧,你跪了,你就是比我低等”。

另外特殊的就是明朝的创建人朱八八,由南向北大一统第一人,作为一个彻底的草根,对贪官无比痛恨,在位期间把当官的杀了一波又一波,呕心沥血绞尽脑汁想建立一种万年不倒的制度,还搞出一部《大诰》,以律法的形式规定了群众运动的合法性,比如屁民可以把当官的押解入京,各关口不得阻拦,当然,除了某十年,可行性是没有的,不过作为太祖规定的法典,《大诰》在手,天下我有,只要搬出来,那就是政治正确,只要反对,那就是坏我祖制,这也导致明朝的任何改革都举步维艰,即便一省茶税就几两银子,即便田税流失严重也无法可想,另外,皇子娶妻要娶底层武官的女儿,小门小户外戚不易做大,负面影响也是有的,后宫见识不足,手腕欠缺,娘家无力,样貌风情可能也欠妥,内管不了后宫,外镇不住朝臣,明朝的皇帝又多奇葩,爱打仗的,爱木工的,以及本剧中修仙的,真遇到事儿的时候毫无办法,几次大变基本都没啥影响力,所以明朝的后宫倒灶事儿很多,爱打仗的爱木工的都死的莫名奇妙,修道的那位也差点被宫女勒死,当然也不是没有好处,既实现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伟大愿望,大权也不曾旁落。

张黎对“做实事”的有很强烈的拔高意向,走向共和里的李中堂,1566里的胡总督,到了不遗余力的程度,简直是完人,固然我朝一直以来宣扬的评书史观令人不忍直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恶事做尽,但这种拔高,又何尝不是一种评书史观?胡宗宪入仕履历,知县御史巡按边镇,一步一个脚印,并且有单骑平叛的耀眼光环,每个位置都做不长,如果不是命运多舛的话,很可能就是简在帝心,嘉靖着力培养的部堂内阁级人物,只是耐不住,走严首辅的路子,靠打翻上官,徐阁老的盟友张经,李天宠上位,这也是内阁斗争在东南的投射,可惜上船容易下船难,严党的帽子是摘不掉了,以至于晚节不保。

个人看法,出来做官的,哪来的什么好人坏人,本质上都是捞家,明朝早就没有什么贵族精神,士大夫精神,宋真宗的书中四有论早就把一切说得明明白白,寒窗苦读,就是一种投资,等着连本带利收回呢,当然,仅限于万恶的旧社会,俺们幸福的屁民还是有很多官员公仆的,在这一点上严嵩徐阶都是一样的,李中堂胡总督也不超脱,当然,巨大功绩是毋庸置疑的,之前有过朱纨,硬上马,厉海禁,虽然平倭精神可嘉,但得罪了东南海商大族,落了个人头不保,而胡宗宪找对了药方,用对了人,并坚持了下来就了不起,倭乱说到底,是个经济问题,倭乱中真倭只是很少一部分,并且承担的角色也仅仅是打手,敢死队之类,这是公开的秘密,大部分是大明流民,海盗等等海上讨生活的人,大明的禁海令让他们无路可走,而与海贸相关的一整套产业链亦是东南的经济支柱,东南海商大族试图继续大发其财,将朝廷排除之外,让倭寇的问题复杂化。

说到贵族精神,士大夫精神,好像最近蹿红的以人民的名义(没看)众多段子里,有个提到贫二代巨贪的,父母省吃俭用,只吃鱼头鱼尾供出来一个农家子弟,自己也要头悬梁锥刺股再加上运气,才能走上领导岗位,这样的人指望他服务大众,现实吗?当然不现实,人家几十年的投资还指望收回来呢,而官二代出生起啥都有了,用不着再贪腐,表面看起来挺有道理,也是文宣的一大特色,概念偷梁换柱,结果形似神非,就拿欧洲来说,按照我个人理解,简单地说,就是享受多大权利,承担多大义务,欧洲的贵族在战争中要起到带头冲锋的作用,科索沃对于塞尔维亚人为什么神圣?因为当年在抵抗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就在这里的画眉坪进行,贵族死伤殆尽,蒙古人与欧洲骑士同样在波兰进行过一次会战,波兰贵族,三大骑士团近乎尽墨,历史上欧洲战争,十字军东征,皇帝在战场挂点的也不是一个两个,甚至二战,据统计(中文资料,真假未知),在8800名容克贵族军人中,有6400人死于战场,500人在战后自杀,这是欧洲的贵族。

为什么说概念偷梁换柱,因为体制基础不一样,自古如此,比如张一石,挣了那么多钱,为什么还要折腾?对于欧洲贵族来说,守护这片土地就是守护他们自己,而对于极quan威quan国家来说,守护的都是别人的,想当年大秦扬鞭东向,一统六合,多么强大,然刘亭长一入关中,貌似轻轻一推,大秦轰然崩塌,什么秦兵远在岭南漠北都不是主因,斩断官僚对屁民的控制,极quan威quan一失,带路党自然而然就纷至沓来,谁愿意过狗一样的日子?张一石挣再多的银子,他也是个官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上头想夺走他的一切,跑也跑不掉,对于严嵩来说也是如此,只是级别不同,如果不能急流勇退,那就编织一个巨大的网,把尽可能多的人网进来,只要人够多,力量够大,没准还能翻身做主,所谓的“贵族”用不着贪腐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屁民们缺乏安全感,“贵族”们同样缺乏安全感,都要手里多握住点东西以备“祖国需要你”之后还能自保,“贵族”掌握资源越丰富,扛风险能力就越强,实德某位悲剧了,但万达某位可以当国民岳父,实在不行,还可以从这个村移到那个村,而当“贵族”和屁民的不安全感实现共振的时候,就可以呵呵呵了,别嘲笑俺,不是没有过,比如承天门事件。

作为历史上奸臣的典型,几与秦桧齐名的严阁老,1566还是没有落井下石,其实个人觉得可以更进一步,跟什么退隐之心没关系,严世藩也没有那么坑爹,与之相反,历史上的严世藩在严嵩老迈的情况下扛起严党大旗,揣摩嘉靖心思相当地准,相比较秦桧,严阁老做过什么了不起的坏事吗?出来混的,都是捞家,徐阶上海的万顷良田哪来的?如果大明延续到现在,这徐家,啧啧,眼光硬是要得。严阁老编织的网已经不小,可惜他是在明朝,朱八八精心设计的制度不是白给的,内外相制大小相制玩得烂熟,有时候想想,明朝历任皇帝都这么叛逆,是不是皇帝在这个网里也觉得很无奈?明朝出不了霍光,也出不了王守澄,万历几十年不上朝照样君权在握,可怜严阁老编这么大的网,也不足以自保,自己发迹也是太晚,八十多高龄还成天勾心斗角是有点儿为难人,任谁也逃脱不了时代的新陈代谢。

嘉靖刻薄自私,醉心修仙,可能还心理变态,但毫无疑问,这是个无比聪明的皇帝,作为藩王,应该没有机会接受什么帝王心术教育,明朝的藩王都是当猪养当贼防,崇祯年间唐王起兵勤王,落了个圈禁的下场,但就这么个主儿,帝王心术无师自通,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跟群臣斗得不亦乐乎,不能说是好皇帝,但确实是一位出色的皇帝,还给隆庆帝留下了徐阶高拱张居正老中青三代班子,对比一代名臣张居正教大的万历,同样不理政,马上出现了人才断层,否则也未必会出现天启崇祯那样举步维艰的场面,高了不止一筹。剧中所涉及到改稻为桑,个人觉得嘉靖帝干不出这事儿来,固然嘉靖想钱想疯了,但又是一个怕折腾的人,那么想钱,怕折腾也只想着小修小补,开海是在之后的隆庆年间,当年严嵩也是看出了这一点,才利用复套事件整垮了夏言当上首辅,另外,严世藩眼中的嘉靖三大杰出青年之二,皇帝的奶兄弟,有文化的特务头子陆炳,晋党领袖王博,在剧中都着墨不多,尤其晋党,后来更是出了继任张居正的张四维,再往后很可能是大清八大皇商的保护伞,虽然不似东林阉党当过主流,但一直举足轻重。

至于海瑞,一直沉浸于评书史观的屁民那是相当熟悉了,家庭生活上海瑞给人以卫道士的印象,不过海瑞女儿饿死事件很可能是编造,我大清写明朝一向如此,仕途上,个人觉得海瑞不止是青天,做官也是大能,一介举人,在唯学历论的明朝上位千难万难,并且明朝官员作风相当彪悍,清流无数,嘴炮众多,无数人指着挨皇上廷杖出位,台词“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不知道背了多少遍,就等着关键时刻吼那么一嗓子,所以要当“大明的良心”那是很不容易的事儿,从他上治安疏来看,有胆有能,比如拍嘉靖马屁“陛下天资英断,睿识绝人,可为尧、舜,可为禹、汤、文、武,下之如汉宣之厉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无敌,宪宗之志平僭乱,宋仁宗之仁恕,举一节可取者,陛下优为之。”政治正确,红线尺度把握那是杠杠的,具体海瑞有什么隐藏能力值没人知道,因为历史没有给他太大的舞台,可能治安疏影响太大,之后的海瑞更多作为言官或者吉祥物,如果非要定位的话,个人觉得海瑞很像是一个战力彪炳,能力出众的文官中的另类(文官跟皇帝是天然对立的),谁的面子都不卖的帝党,历史上有很多帝党,比如百日维新时期,嘉靖初期大礼议,但那帮人都是伪帝党,文官里没有出头之日,利用皇帝和文官的矛盾上位的手段而已,这样的人历史上非常多,但海瑞似乎是个有信念的真正的帝党。

明朝商税近似于无,可以说是王朝的一大痼疾,各级官员,以及附着在其身上的官商們,打着不“与民争利”的旗号斩了皇帝向工商业伸出的爪子,嘉靖人穷志短,跟农民从地里抢食吃,好歹那会儿内外无忧,他的后代也这么干,结果流民遍地,空有巨额白银流入政府却财政破产,晚明北方民不聊生,南方歌舞生平,可以说是这些大豪商们理想中的社会,诸如沈一石的东南豪商们,他们会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吗?表面上看,他们从事工商,貌似资本主义萌芽,可他们所从事的工商,并没有将精力放在技术革新,开拓市场上,而是想办法做大官,掌大权,做更大的官,掌更大的权,沈一石们所从事的工商,从根本上来说,不算资本运作,而是权力运作,内残农工,外拒皇权,创造更大的寻租空间,无论目的还是结果都只是从国家财政上啃下更大的一块肉,至于什么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民主”萌芽思想,就是这些土豪们的遮羞布,蛀虫当久了结下的果子而已。

大明王朝1566(2007)

又名: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 / 嘉靖与海瑞

主演:陈宝国 黄志忠 王庆祥 倪大红 祝希娟 徐光明 张志坚 郭广 

导演:张黎 编剧:刘和平 Heping Liu

大明王朝1566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