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学校上课的时候看过,粗略地一遍,和同学嬉戏打闹也就过去了。虽然因为修复文物那些精巧的艺术惊叹,却也错过了很多东西,此次重温,拾起颇多。一群老艺术家带着一群高文化的学生,在“天子脚下”对着一群死的东西,试图把它们看“活”。
一.恢复机能
文物修复其实就四个字,恢复机能。概括起来简单易懂,不就是让坏了的钟表继续走,给掉了漆的文物重新上色,断了手指的菩萨接个手指......但如果只是那么简单的事,有什么资格拍个记录片,来个电影呢。恢复机能后面所包涵的有很多。
87分钟的电影,考虑到受众的问题,并没有具体介绍文物修复的分工,我也只是从片中的人物介绍中略知一二,金石钟表、木器、书画复制、书画装裱、综合工艺,每个组里又有很多很多的成员,不难看出文物修复有着完整的专门的分工与合作。这也是恢复机能所必需的,一个文物上所蕴含的艺术不止一种,它的修复也不是一个小组所能完成。
众人的心血方能凝聚成恢复机能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
二.继承与发展
这个部分好像很适合我说,作为一个高中生,作为一个选了政治的高中生,作为一个在应试教育下长大的高中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脱口而出,毕竟是考试重点嘛!故宫的那群人有从老师傅那里传承来的艺术,在电脑喷绘和手工临摹中抉择,同时提到了不能全部继承会导致传承越来越少,这完全符合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继承了老师傅的艺术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技令其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不依赖现代技术,坚持老艺术,所以我才说这群故宫里的顽童是老艺术家。外国人不弄文物修复有可能并不是尊重原件,也有可能是弄不好怕被别人看出来;故宫里那群人之所以敢去进行文物修复,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在撑腰。
yeah!大中国万岁!
还有一个值得陈赞的就是故宫文物修复的师徒制了,一个在高级企业里面不会出现的制度,一个极具人情味的制度,“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找到工作的同时多了一个身为老艺术家的爸爸,太好了;员工健步走活动的时候,师傅等徒弟时的开完笑也好可爱,徒弟和镜头说的感谢师傅的说辞也好感动。
一个制度赋予了人情味,推动了文化的传承,这是最好的工作模式。
三.现实与想象的极度反差
先是接触了纪录片,然后接触了电影,完全颠覆了我对于文物修复的认知。文物是什么,那可是在拍卖会上动辄百万千万的东西,不说先进仪器守着护着,黑衣壮汉日夜看守,起码也戴个白手套,穿个白大褂啊!故宫这群人直接动手摸,直接动嘴吹的行为真把我惊到了。脑子里突然冒出一句话“人们所能看到的世界都是经过美化的”。确实,苍蝇绕着飞的猪血点石灰却是修复良物,如果闻到的都是这个味道,谁还要去看故宫展览啊。
确实啊,现实往往和想象相差甚远,但美好的想象能够催人前进。
四.特别的摄影
就算前三个部分再怎么夸赞这部电影,也不能改变这部电影是一部迎合观众的电影,虽然从我的角度来看,镜头的使用很到位,无论是工作时的大特写还是运动时的跟镜头,但跟镜头具有重要的纪实性意义这一点几乎已经沦为常识,所以跟镜头的使用不需称赞,但是大特写还是需要提一提的,一个让故宫的这群人更可爱的一个手法,工作时永远皱起的眉头,逐渐蔓延的老年斑,眉毛上滴落的汗水,一群为了工作奉献年华的形象就那么印在了所有人的心中,而那对于故宫的远景拍摄还有工作人员立于朱门之中的全景拍摄,平凡又恰当。但是那种人体走动而造成的晃动我也确实没在电影里看到过,人体走动造成的拍摄画面局限也是第一次看到,但是又没有不协调感,故宫里这群随意的艺术家使得一切的出现都成为了可能。
摄影再特别我也不能认同这部电影的剪辑,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神通广大。
五.结语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是部怎么样的电影呢!观众电影?虽然这是导演所说,但作为导演口中的观众我觉得并不是。他还不够有趣到成为我们眼中的观众电影,虽然b站有很多人在吐槽,恰恰相反,这是一部老北京的电影,这几间故宫里的平房透着浓浓的老北京味儿,很遗憾,片尾提到文保科技部新址即将落成,现在应该已经落成,有些味儿可能就那么没了,新址里可能没有祖辈种下的植物,没有结满果实的树木,没有成群结队只吃酱的猫儿。但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外边东西好多故宫都没有“的谦虚和”当年皇家收藏的“的自豪,“会回来继续这项工作”的坚定,精神的传承永远不息。
以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了沧桑

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

又名: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 / Maste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上映日期:2016-12-16(中国大陆)片长:86分钟

主演:王津 亓昊楠 屈峰 王五胜 王有亮 杨泽华 纪东歌 陈杨  

导演:萧寒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