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有一处提了一下乾隆御藏的展览,似乎是屏风修复那里吧,我觉得这大概是这个电影的主线了,然而之后的一个多小时里散乱的情节让我有点晕乎。快结尾的时候,正式的展览开始了,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展览真的是主线啊。
如果我们把每个不同的修复部门看作不同的线索,我觉得钟表部门这条线可以给90分,从一堆废金属到精巧的大型器械的过程,钟表师傅的匠心,文物修复的意义完全展现出来了。木器漆器线的戏份有点少,但还是可以给到70-75分左右,修复古琴和佛像的小哥和师傅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屏风线戏份最多,也最乱,算是及格。书画线也比较杂,也算及格。
音乐方面,个人觉得并不算出彩,勉强及格。
电影里还有一条生活线,这是比较特别的地方,打杏子(是杏子吧应该)、喂猫、喂鸟、打卡下班……他们是匠人,也是普通人,并不是一群老古板。这条线还是可以肯定的。
但是这么多线索综合在一起,缺乏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看得很累。也许有人觉得作为纪录片不需要主线不需要逻辑,可是这是电影。打个比方,舌尖上的新年,也是纪录片电影,主线就很明确,从除夕夜之前到正月十五,两顿大菜的筹备、整个过年期间各地的活动。修文物完全也可以(似乎也想走)一条主线,整个乾隆展从一堆破损文物到展陈的过程,穿插一点生活环节,而不是随意拼凑各种镜头。
尤其是很多没有意义的糖水镜头。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合适,刚开始看到那些镜头焦点从背景转换到文物的镜头我还觉得挺好的,但是全片充斥着这种大光圈、无意义的镜头,有的时候有说话音还可以理解,有时候完全就是空镜头,让我想到我自己剪片子的时候素材凑不满时间就拿这些镜头来充数,观感太差了。
从纪录片火爆到电影上映的时间并不久,这可能也是这部片子本来可以拍好却拍成了这样的原因吧。
故宫匠人有匠心,电影匠人就不需要匠心吗?
第二次写长评,给这部不符合期待值的片子。
欢迎理性讨论。

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

又名: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 / Maste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上映日期:2016-12-16(中国大陆)片长:86分钟

主演:王津 亓昊楠 屈峰 王五胜 王有亮 杨泽华 纪东歌 陈杨  

导演:萧寒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