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Maloin(米罗斯拉夫·克罗博特 Miroslav Krobot 饰)是一个港湾铁路扳道工,某个夜里,他在高高的控制室内目睹了一桩可怕的谋杀案。一个来自伦敦的男人上岸,把一个皮箱交给另一个男人,随后二人在码头旁发生了冲突。在争吵打斗中,其中一个男人与皮箱一起跌落海中。扳道工Maloin随即打捞皮箱,打开后发现里面装有大量现金。他既没有报警也没有告诉别人,像往常一样工作生活。然而,自此之后这个扳道工的生活为之偏离了原来的轨道…… 本片改编自乔治·西默农的同名小说《L'homme de Londres》。 开头十字状长镜:看与被看的视觉在同一时空并置,叙述主体不明与空间不确定性。西默农关于焦虑与宿命的文本内核虽被留存,但《来》在类型片框架以及表现主义的视觉风格表象下更多的是贝拉塔尔式神秘主义:不可认知的冰山理论及机械运动—偏离航线的封闭模式。甚至完成了以法语书写匈牙利民族志的隐喻$我得为这部片子写点东西……$来自地狱的男人,又黑又长的长镜头。记住这部难产的电影吧,包括那个被逼死的制片人。$之前三次看这片,都在第一个镜头没结束前放弃了。这次情绪稳定+百无聊赖总算看完了。这种电影与其说是在看故事,乐趣其实全在琢磨导演下一记要怎么安排视角机位才能既把故事说清又不使用剪辑。如果当摄影集看也不错,光雾影都算计得门儿精。这种摆拍型电影考验导演的全局观和技术也考验观众的耐性$对话很少,环境音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物、空镜头、环境音。而长镜头最适合表现这些。海边的风声、脚步声。巷道那一段长镜头,让我感受到城市的肌理。黑暗风格、略压抑。贝拉塔尔的确是一个展现物体中心视角最好的导演,他用长镜头去描摹远离现实的情状/感受。他的影像气质更适合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