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芭拉·苏科瓦,米娜·唐德,法赫里·亚迪姆,迈克尔·梅尔坦斯,克杜拉·施特拉特曼,德特勒夫·布克,沃尔克·布鲁赫,莱娜·施托尔策,彼得·巴德施布纳,霍尔格·德克森,Luna Maxeiner,Caspar Fischer-Ortmann,Luise Richter,Leo Knizka,Claire Wegener,Annika Vieider,Nevio Wendt,Marta Laubinger,Hedi Kriegeskotte,Milena Dreißig,Markus Knüfken,Krystian Martinek,Margret Völker,Johannes Klaußner
农耕文明的思想,下西洋也是本质也是政治色彩。
扼腕叹息,错过航海时代。
往事越千年,有些事情我们已经无法阻止,历史没有如果。
没有利益驱动的下西洋只能戛然而止,对郑和自己来说可能是值得的,但是从整个历史背景来看,郑和只是一个朝代一个君王好大喜功的牺牲品。
中国历代王朝都在防范北方游牧民族,谁能意识到大海的重要性呢,这种巨大的历史惯性不好改变。郑和下西洋只是出于朱棣的政治目的,对中国之后的航海事业没有多少帮助,我不认为下西洋能称之为“拐点”。不过通过本片了解了很多当时的历史背景,还是有所收获的。
温良的中国人即使是发明了火药,也不会用它打开别国的大门,而是用来庆祝佳节…..看完之后再结合近代史,脑子里就冒出来四个字“海洋之殇”
原来我们还打赢过料罗湾海战。
最近心里不平静,不太能认真看下去。人的一生总有掀起波澜的点,一生的成就与归宿可能由于一个小决定便注定了。
2022年最后一天看了这部纪录片,一个自傲的朱棣为了虚荣和炫耀,无止境的掏空国库,明朝若是能把握住这航海带来的商业机会,那中国早已经和世界同步,但历史没有如果…以后人的眼光看这段历史,不免觉得可惜
第四个故事,相当详实的郑和下西洋历史。郑和下西洋完全是国家主导的炫耀行动,榨取民间资源和技术,除了为朝贡体系带来一点虚荣的满足,对航海事业是没什么贡献的,对财政也是巨大的消耗,对民间商业活力是极大的扼杀。一百个郑和也带不来大航海时代,然而开放海禁,不出一百年,中国沿海的商人绝对和阿拉伯人、葡萄牙人在海面一争胜负不落下风。
有事件的拐点,却无思想的拐点。
和平和好面子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现在也是一样“相比于利用火炮的威力,我们更喜欢看它变成烟花绽放”
在西方大航海时代来临的前夕,明朝的海上事业却戛然而止,国与人都有自己的时运,可一旦在历史中错失机会那下场将是无比凄楚的,当然,朱棣时期的下西洋本就是政治目的而非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如此官方的下西洋在大航海时代降下远航的帆也无可厚非,可后续的海禁还有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所有史料都被付之一炬灰飞烟灭就不能不让人为之唏嘘感叹
还是好可惜 每一集都频频惋惜 真的是好多次振兴崛起的机会擦肩而过 这大概就是注定吧。。。时也命也运也 非吾之所能也。
海上贸易之泉州有用海蛎壳做的房子(我是海蛎十级害怕者)
观念的斗争在无意识中发生。独夫专利之事业断送民众之利益,独夫之善不能成天下之善。观刘大夏一段,深知“斩草除根”之大非,否定其人其政亦不可抹杀其记录。凡文档资料当绝火烛。事不能做绝啊。
看完觉得郑和下西洋只是明朝皇帝宣谕海外的政治手段,却看不出其在历史上的“拐点”作用。而且此纪录片似乎全程都在否定郑和下西洋,认为此举只有弊没有利。
明朝航海事业大开大合,硬生生错过了发展,觉得可惜。
东西方航海的不同源自于经济模式不同,传统小农经济模式被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碾压,社会进步的速度被远远甩开。明代统治集团封闭的治国理念是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从骄傲走向屈辱的开端。
“十五世纪初,为了寻找失踪的前朝皇帝,永乐大帝开启了远洋海外的超级工程。郑和,率领巨型船队,征服巨浪和凶险,联系了中国与世界。帝国财政无法承受下西洋的巨额成本,缺乏商业驱动的航海事业注定难以持久。七下西洋的结束,是郑和人生的终点。明王朝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前夕,降下最后的船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