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奇案:多米尼克事件


悬疑志 <更多内容2017-07-25 17:38:45
我们都知道,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老外就很喜欢周末举家开车去郊外度假。而今天要说的案子,就发生在一次度假之中。
案件的主人公,是杰克·德拉蒙德爵士(Sir Jack Drummond, 1891-1952)。德拉蒙德出生于英国赖斯特郡,自幼丧父,被姑姑收养长大。成年之后,他积极投身生物化学的研究,曾在伦敦大学任教。



▲德拉蒙德爵士
而他最著名的两项成就,一个是首次提出了“维他命”(Vitamin)这个概念,并将前人的工作归纳总结于其中,提纯并阐明了“维生素A”的结构,以及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价值;另一项则是在二战后期担任英国食品部的首席顾问,负责对防止食物污染问题提出建议,为保障英国国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今天,超市里的每一袋食品包装上,都会印有它的营养成分含量表,给予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而“营养成分强制标示”制度,最早也是德拉蒙德爵士首倡的。因为有了上述贡献和声望,他被英国女王赐予了爵士头衔。
当然,这儿不是吃货研究所 ,所以还是回到我们的案子上来吧。这个案子的案情,实际上并不复杂:
1952年8月4日,德拉蒙德爵士,开着自己的绿色汽车,带着妻子安妮·威尔布拉汉·德拉蒙德 (Anne Wilbraham Drummond,时年45岁)、女儿伊丽莎白·德拉蒙德 (Elizabeth Drummond,时年10岁),一起在法国南部的佩吕一带度假,沿着迪伦斯河(Durance river)游玩。
然而,这也成了他们的最后一次度假。



▲德拉蒙德爵士一家生前照片
8月5日,当地一名农场主古斯塔夫·多米尼克(Gustave Dominici,时年33岁)报告警察,说在自己农场附近,发现一桩凶案。
警方赶到现场之后,果然看到了三具尸体:正是德拉蒙德爵士一家。
他们的汽车,停在公路边上,旁边还支起了度假用的帐篷;而10岁的伊丽莎白,面朝下倒在离汽车77米之外的草丛中,头部已经被砸的惨不忍睹;德拉蒙德太太躺在汽车左侧,身上盖有床单;德拉蒙德先生的遗体则躺在车的右侧一张行军床下,两人身上都有明显的弹孔。
法医解剖后,很快确认了这3人的死因:伊丽莎白,被人用钝器猛击头部,导致了颅骨骨折、颅脑损伤而死亡,从伤痕的形状看,非常像是一支步枪的枪托;德拉蒙德夫妇都身中数弹而亡。
在伊丽莎白的遗体附近,还捡到了一小块木片,似乎是从某一支步枪的枪托上掉下来的。遗憾的是,报警和现场的几个人都拿过这块木片,其原始掉落的位置反而已经说不清楚了。此外,还有两个装有子弹的弹夹,都是用在M1卡宾枪上的。
随后,警方在附近的水沟里找到了一支M1卡宾枪:它已经断成了两截。而且,这支枪非常破旧:照门是用一个硬币改成的,护木也不见了,机匣已经损坏,弹簧都露在外头,枪保险早已失效,这应该是战争中淘汰下来的旧货。
▲警方正在现场勘察
显然,如果是职业杀手,哪怕是职业劫匪,都不会用这么糟糕的武器吧?搞不好还没打死人呢,就走火把自己给送掉了。
案发地点,离报案人所在的农场只有六百多米,警方很自然的就询问了农场里的人。农场里除了报案人古斯塔夫之外,还有他的妻子伊维特(时年20岁)和母亲,以及他的父亲,时年75岁的加斯顿先生·多米尼克(Gaston Dominici),和一个10个月大的孩子。
这几位证人的证词差不多,都说凌晨1点左右,听到了5-7声枪响,但并未出门查看,所以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发现了死者。
警方查来查去,觉得此案实在是毫无头绪。眼轱辘一转,警方就想到了一个嫌疑人:
报警的那个古斯塔夫嘛。
警方的怀疑,主要是基于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深更半夜,听到这么多声枪响,农场里的人为什么如此无动于衷?难道不应该起来看看,确保家里人的安全吗?
▲本案的作案工具之一
有一个目击证人当时骑摩托车路过案发地点,古斯塔夫拦住了他,请他载自己进城报官。据这个证人说,当时古斯塔夫对他说,“那儿死人了”。但据古斯塔夫在警局的口供,当时他认为伊丽莎白还活着,这既可能是在慌乱之下的口误,也可能是做贼心虚,但警方觉得这就是个很重要的疑点。
此外,还有证人证明,曾经看到死者安妮和伊丽莎白,案发前一天傍晚在多米尼克家的农场附近活动,而多米尼克家的人都一口咬定从未见过死者,这会不会是在撒谎呢?
顺着这个思路,案发后第3天,法国警方正式传讯了古斯塔夫,但他坚持说,自己除了听到枪声之外,对此案毫不知情。
警方又询问了古斯塔夫的妻子,她也表示一无所知。正在这时,加斯顿·多米尼克老伯站了出来,告诉警方:
他们三个,都是我打死的!
此言一出,警方都吓了一跳,因为他们当时的怀疑重点压根就不是加斯顿,而是他的儿子古斯塔夫。理由也很简单:加斯顿老伯都75岁了,路都走不稳要拄拐棍,怎么可能打死3个陌生人呢?
警察就问他,你和这3个人素不相识,你有病啊你去杀了他们?
▲加斯顿
加斯顿回答说,他当时和死者安妮女士有不伦之恋,恰好被德拉蒙德爵士撞破奸情,情急之下,他拿枪就打,射杀了德拉蒙德爵士;随后,所谓一不做二不休,顺道又枪杀了安妮女士,用枪托打死了伊丽莎白。
实话说,在我看来,这个解释简直是天方夜谭。他和这三个人素不相识,和他们是萍水相逢;而安妮女士当时45岁,为咩就会看上一个可以当自己爹的老头,还就在老公的眼皮子底下,就这么明目张胆的出轨了?
再说了,就算他开枪打死了德拉蒙德爵士夫妇,那10岁的伊丽莎白目睹此情此景,撒腿就跑,他拄着拐杖怎么追得上呢?追不上不如再放一枪(反正都打了那么多枪了,不在乎再多一声枪响),何必非要追上去,用枪托将其砸死?
然而,尽管疑点重重,本案还是在案发1年之后开审。
1954年11月,在案发一年半之后,加斯顿被法庭裁定犯有3个谋杀罪,判处死刑。然而,这个案子实在是太缺乏物证,连逻辑上都难以说通,所以死刑迟迟没有执行。



▲加斯顿受审
1957年,时任法国总统的古斯塔夫·科蒂签发命令,将其减为终身监禁。再然后,1960年,新任法国总统戴高乐阁下签发命令,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准将部分老残犯人释放出狱,其中就包括加斯顿老伯。1965年4月4日,加斯顿老伯因病逝世,此案算是画上了句号。
然而,多米尼克家的子孙们,却一直都在为加斯顿老伯鸣冤。即便以当时的司法水平来看,本案也处理得实在太过粗糙了:嫌疑人动机不明,案件事实中有很多疑点,而且既没有目击证人,更没有物证(那支枪上没有找到加斯顿的指纹),完全就成了个葫芦案。
比如,如果加斯顿和安妮夫人有染,那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如果是黄昏到夜晚这段时间里被发现,那德拉蒙德爵士应该当场发飙,更可能的做法是开车就走,为何非要捱到凌晨1点钟才发作?如果说他们的苟且之事,就发生在凌晨1点才被撞破,那妻子深更半夜不见了,还是在露营,德拉蒙德爵士怎么可能不留意到?这么做,安妮夫人岂不是很蠢。
如果加斯顿老伯的确是为了保护家人而违心的认罪,那真凶就另有其人。但这个真凶的作案动机,也非常难以解释:如果是谋财害命,有些财物没有被拿走(丢了一个照相机,但钱包并未被拿走),更何况持枪抢劫,未必就需要杀人。如果是企图对安妮夫人或者伊丽莎白不轨,遇到反抗后杀人,又很难解释为何德拉蒙德夫妇死在车的两旁?
一种猜测认为,可能是某个连环杀手作案。但这种假说,有一个问题无法说清:枪杀了德拉蒙德夫妇之后,面对逃走的伊丽莎白,开枪射杀可以理解,但一直追逐就很不明智了:附近就是农场,枪声大作之后,完全可能会有其他人出来查看,这个时候逃离现场才最重要,何必要纠缠于伊丽莎白呢?案发时是深更半夜,黑灯瞎火的,伊丽莎白也未必能看清他的长相啊。



▲德拉蒙德一家三口的灵柩
还有一种阴谋论,说这事是俄国特工做的。考虑到当时的冷战背景,以及克格勃的手段,这么干倒不是不可能。然而,这个假说的漏洞更多:首先,德拉蒙德先生从事的是营养学研究,杀了他或者绑架他,能够对英国的国防产生多大的妨碍?再说了,用这么破的M1卡宾枪干活,也绝对不是KGB的风格,带有消音器的手枪才是标配。
此外,本案还有一个问题也没有解答:案发地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是公路边上,德拉蒙德爵士夫妇,为何选择在那儿停车过夜?找个安全的停车场不好嘛?(那辆汽车经过检查,证明案发时是能够正常行驶的)
另外,后来还有专家指出, 尽管伊丽莎白的遗体在77米之外发现,但其鞋子很干净——请注意,那是深夜1点,伊丽莎白应该已经睡觉了,穿着鞋子睡觉不太合理,如果是逃命前穿上鞋子,则不会那么整齐;更重要的是,那儿是一片草地,如果她真的飞奔逃走,那鞋子上理应沾有一些泥巴才对。会不会凶手在是她死亡之后,把尸体故意拖到远处去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疑点,各位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无论是法医的验尸报告,还是检方给出的起诉书中,从来都没有确认,说德拉蒙德爵士夫妇,就是死于M1卡宾枪发射的枪弹。验尸报告上提到,尸体上的弹入孔大小不一,反而提示可能有两支不同的枪参与了犯罪。事实上,法医报告上提到,安妮夫人的胸部左侧和右侧各中了一弹,如果是近距离开火,很可能不止一名凶手对其射击。如果是两人甚至多人共同作案的话,那动机又是什么?
因此,直到今天,本案依然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在犯罪史上,它常常被简称为“多米尼克事件”(Dominici affair)而非“多米尼克案件”,可能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多米尼克家的孙子艾伦·多米尼克(Alain Dominici ),曾在2004年呼吁法国司法机关对此案复查,可惜未能获准。



▲《多米尼克事件》电影海报
本案,后来还被改编为电影《多米尼克事件》(L'Affaire Dominici),于1973年上映。
或许,本案也和其他悬案一样,永远无法知道答案了吧……

多米尼西案件L'Affaire Dominici(2003)

上映日期:2003-10-13(法国)片长:200分钟

主演:米歇尔·塞罗尔 米歇尔·布朗 托马斯·儒阿特 Bruno S 

导演:Pierre Boutron 编剧:Pierre Boutron/Odile Barski/威廉·雷蒙德 William Reym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