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世,那天我回家重新看了《天龙八部》黄日华版。
不知是谁说,武侠是成人童话。
一直最喜欢的是《神雕侠侣》,有时候就是鬼使神差的,在某个恰当的时间看了恰当的故事,不知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好奇为什么叫这个名字,金庸其他小说的名字都好理解,就《天龙八部》是猜不到的。原来是不怎么喜欢《天龙八部》的,大概是从前我不怎么崇拜英雄,更喜欢潇洒自由,爱恨分明的偏执天才。(其实应该更迷古龙的,却没有,甚至梁羽生也都可以接受,就不知为什么还是看金庸最多)。
现在想来,萧峰真的是金庸的第一大英雄,如此完美,虽然也是伟光正,但是总是为了天下苍生的至高无上的“正”,死于无法与天地和自我“相处”,死于“对得起自己和终于内心”。比起郭靖的“伟光正”,愚忠于大宋,格局大多了。

据说这部小说源于金庸那时沉迷佛学,所以有了这个陈世骧先生在1966年致金庸的一封书信评论为“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悲剧故事。佛学太懂人的苦,所以告知人何以解脱。

所谓天龙八部,指的是八种面貌似人而实际非人的神道怪物,它们都身处六道轮回,以天众和龙众为核心,剩下分别是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网上找的八部众的简单介绍

天众指的是天神。但是在佛教中,天神并不是可以超脱轮回的存在,只不过是比人享有更大的福报而已。天人临终之前有五种征状: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第五个征状或说是“玉子离散”),这就是所谓“天人五衰”。天人的首领是帝释天。
萧峰

龙众指的是龙,但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略有区别。传统文化中龙代表了皇族,但是在印度,对于德行崇高的人,佛法精深的人,也能称为“龙”,例如德行崇高的人可以被称为“龙象”
段誉。

夜叉和一般理解中的意义也有所区别。很多时候大家认为夜叉是一种鬼,但实际上,在天龙八部中,夜叉是一种能吃鬼,管理鬼的怪物,往往会接受佛法而成为护法善神。
不明,像四大恶人

乾闼婆是一种香神,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也是服侍帝释天(天众的首领)的专管奏乐演唱的乐神。乾闼婆在梵语里有变幻莫测的含义。 阿朱

阿修罗则是与天众作对的一种怪物。男的阿修罗极为丑陋,而女的阿修罗极为美丽。阿修罗王常常和帝释天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食,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抢夺,总是打得天翻地覆,但阿修罗往往战败。阿修罗爱曲解佛法,例如佛说四念处,阿修罗要说五念处,也喜欢天下大乱。 慕容复

迦楼罗就是一种鸟。翅膀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一颗凸起的如意珠,叫声悲苦。迦楼罗以龙为食,每天要吃一条大龙和五百条小龙。临终时,体内积聚诸毒,无法再吃龙,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一生以龙为食物,体内积蓄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自焚。肉身烧去后只余一心,作纯青琉璃色。 隐约像鸠摩智

紧那罗是歌神。在梵语中紧那罗有人非人的意思。紧那罗外貌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和乾闼婆一样,服侍天众的首领帝释天。 阿紫

摩睺罗伽就是蟒蛇神。蛇有小龙或者地龙一称。佛经中说,摩睺罗伽,此云地龙,亦云蟒神,腹行之类也。由痴恚而感此身,聋呆无知,故乐脱伦。修慈修慧,挽回前因,脱彼伦类也。意思就是说,摩睺罗伽本来是痴恚的,但是也因为聋呆无知,反而一心修善,故乐脱伦,最终得到福报。 虚竹

萧峰的师傅玄苦大师死的时候说了佛教说的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有八苦。最后的五阴,就是指就是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五种,五蕴常常与六根六尘相联系,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佛学太深奥,大致就是人因为六根六尘与外界接触,从而建立自我,而对外界感触越深,越容易产生“执念”,就会越苦。

这个故事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命运”和 “执念”。

可是,若非有执念,人又何苦为人呢?之前有首歌很火,叫《从前慢》,一看是木心先生的词。怪不得。张艾嘉去年的电影《相亲相爱》,一个女人爱了等一个没爱过自己的男人,一过就是一辈子。若要问爱,一辈子很长,长得足以有各种分心,各种无奈的借口。只不过是执念不在此罢了。执念是"爱"的人,大概只能是傻子,或者像林夕一样,终日写词,郁郁寡欢,把"我爱你","得不到"换一千种方式来诉说。可林夕若是不跟自己折腾了,活得正确了。那也不能再创作了。

最终都是求不得而自苦。
金钱、名利和感情不一样。前两者还可多少能得到,感情看似却是彻底归功于缘分命数了。
活得正确多么无趣,大概世人还是多半更爱自己的,所以吃不得亏,不愿傻傻爱一个人,或者根本不要说爱,爱父母,爱子女就好,因为不用选择,因为血缘牵连。阿是因为第一次见一个男人为一个女人如此伤心,才爱上萧峰的,她甚至可以为了永远存在在萧峰心中,想用死来学她姐姐,“孩子般的痴恋”。原来也不喜欢阿紫,可是,渐渐觉得她是爱憎分明的极端,活得有声有色。
佛说执念太深,自寻苦恼。所以,汲汲营营为金钱,反倒是如今最实在可触摸的追求了。可以不用感情生活,但是不能没有金钱生活。

厚重的执念,是生活所不能承受的。
谁说谁傻,不过周遭。


剧中每个人都所求非所得,网上很多分析,所谓“求不得”之苦,也都是命运,萧峰希望和阿朱到塞外放马牧羊,可因为自己报仇的执念错手杀死阿朱。段誉不想要武功不想当皇帝,可是最终都有了,虚竹只想当个小和尚,却因为善念一路开挂。原来很讨厌慕容复,可是只怪他们家族的使命,天生而来的命运,一心复兴大燕,最终众叛亲离,疯了。要说命运弄人,最甚者不过是萧峰,本是个大英雄,却无辜卷入误会,失去挚爱,网上说他是像古希腊悲剧里的英雄的,本来无罪,确注定遭受命运的戏弄,注定要以死句读。

这就是“无人不冤”。

段正淳对每个路过的女人的真情,害了他自己的每个女儿都以为爱上自己的哥哥,最后也为她们殉情,唯一的儿子也不是自己的。阿紫对萧峰,游坦之对阿紫,都是孽缘,阿紫永远取代不了阿朱,殉了萧峰,游坦之更是悲惨,莫名其妙失去父亲,又遭受折磨,又爱上阿紫,搞得自己人不人鬼不鬼,最后还是殉了阿紫。更别说李秋水和天山童姥了,斗了一辈子,才发现自己爱的男人根本爱的是另外一个女人,糟蹋了自己的一生。

这就是“有情皆孽”。

金庸的大结局总是大火,战争,英雄诞生,仇怨了却,世人皆如蝼蚁渺小。至此,主角们都过完人生高峰,归于平静。
批判金庸的人太多,光看英雄主义,因果报应,主角光环,被批判的封建思想,纲常伦理,歧视女性,就足以让人嗤之以鼻。可是,这就是金庸创造的,还能清者自清,善恶终有报的成人童话,理想主义,有情有义的江湖,可也更被情义规矩束缚。(所以还是杨过牛掰,黑白通吃,狗屁别人怎么说,就爱大逆不道)。

据说,金庸先生老年改了结局,王语嫣最后还是跟了表哥慕容复,以告诫痴人最终得不到情。可是,何必用老年的理智,被打败的三观去改变少年时光明的理想主义呢?
为了解构英雄主义,有了没有背景出生,一生只想逍遥自在的令狐冲,最后有了韦小宝。
有人说《鹿鼎记》是金庸集大成的作品,网传金庸先生本人是不喜欢韦小宝这种人的。随着人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就有了英雄自刎到俗人得到功名利禄的变化。
所以,《鹿鼎记》之后再没有武侠了,也没有江湖,因为最终得到一切的,金庸先生明白,是韦小宝这种左右逢源,甚至一点武功也不会,没有任何立场的人,可以玩弄所谓的江湖、甚至政治和女人于鼓掌之中。

英雄和精英,总是高出不胜寒的,凡人往往都是逐利而听信谣言多余思考的。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天龙八部》是不是个悲剧?大多也觉得是个悲剧。和其他金庸的作品比,真的是个大悲剧。佛性太强,众生像皆苦,最后都残缺不全,“得非所求”。
可是,也还不够悲,所谓“福报”之类,人生开挂之类的,真的是“大喜之事”,现实是《鹿鼎记》,汲汲营营的人最终得到一切,可能莫容复这样的伪君子真的可以功名利禄、美人尽收。而虚竹可能真的就在行善啰嗦之时早已死于非命。

最悲的不是,看一群还有理想原则的人经历世事,终能靠命运相助或戏弄,得以善终。
最悲的是,早已没有这样一群人。
最悲的是,再也没有江湖。
最悲的是,命运没有眷顾,始终还是韦小宝这样的人得了天下。

最后送上林夕的神来之笔,和网易评论里的怅怅然。
笑你我枉花光心计/慕容复
爱竞逐镜花那美丽/马夫人
怕幸运会转眼远逝/庄聚贤
为贪嗔喜恶怒着迷/所有人
责你我太贪功恋势/鸠摩智
怪大地众生太美丽/段正淳
悔旧日太执信约誓/段夫人们
为悲欢哀怨妒着迷/所有人
啊啊舍不得璀灿俗世/虚竹
啊啊躲不开痴恋的欣慰/段誉
啊啊找不到色相代替/乔峰


天龙八部天龍八部(1997)

又名:Eightfold Path of the Heavenly Dragon

上映日期:1997-07-28(中国香港)

主演:黄日华 陈浩民 樊少皇 李若彤 赵学而 刘乔方 刘锦玲 张国 

导演:李添胜 编剧:金庸 Louis Cha/梁咏梅 Wing Mui Leung

天龙八部的影评

四文
四文 • 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