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摇臂体现空灵的精神性(影片开头),有灵魂缠绕。如开头的那棵树,还有开头摇臂越过草坪的镜头。
2.如果用固定的三脚架那么会显得像恐怖片,排斥无人机不够精准
3.最喜欢的镜头:开头,把树点亮(这时自然光和照明的灯光达到一种平衡)于是摄影告诉导演要等随时变化的自然光。这样出来的画面干净,简单,自然。
4.摄影关于镜头的运用:刚开始用一个镜头,用一个镜头拍摄出最多的创意,一次用一个镜头,告诉自己你只有一个镜头。
5.《上帝》的摄影结合了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hamer shore(???) 宁静派画家,他会画人物周边的事物。
6.这个房子周围的一切都很重要,碗,家具,门窗(从黑暗处看到光亮,体现点亮的寓意,前景总是暗的,通过光、聚焦,从黑暗处走向光亮处)
7.第一人称进入到人物。由外向内走向人物,一个内在化;和《计时器》不同,《计时器》是把人物内心展现出来,通过一些意识的形式,将人物内心外化。
8.导演说:这么多年,制度从一个极端到达另一个极端,过去琳达会被关进黑屋。现在被不懂精神病的法官盖章通知获得自由,而政府不管不顾。我们其实更希望在中庸的状态游走。
9.关于预算:一百多万美元
10.挑选采访对象:调动经验,采访无剧本。把受访者带到房间阅读琳达日记,使他们和日记和房间产生了联系,营造一种气氛。
11.关于光的使用:用平衡光,创作一个三角形型的光源。(详情可见视频)
屋子里有光,用黑幕控制光,让屋子变暗,达到光的平衡。
多漫射的光,无硬光。
带一盏光源,米纸,做三角形,打到米纸上,使光变软,变柔。
12.从旁观者去看一个精神病患者,从一个旁观的身份来看,所以可以把它讲成一个很复杂的故事。
参考影片《生命之树》(仿照摄影,和照明)类似的元素:如镜子,杀人狂
13.并非控制空间,而是让空间自我创造。运用诗意的感情。
在拍摄的过程中没有从外面带入任何东西,不带入任何不属于主人公不属于房间的东西。
14.为什么用胶片机拍摄:imol(??)摄像机(二战时的摄像机)摄像机像是织进影片的,像是一个织布机,但并非十分平整的织进去,像琳达内心的状态。屏幕上胶片的颗粒感,黑白象征着琳达慢慢失去意识。没有电子,只是用裸眼去感受。
15.影片由是视觉的散文,即创造图片的部分,和读故事、日记的部分。aroll(拍摄)和broll(采访),并非分开。
16.关于剪辑师和摄影师:剪辑师要考虑摄影师 摄影师要考虑剪辑师
17.诗意型的纪录片:采访和日记(摄影),用日记来讲故事,用日记来表现诗意,两条线并行。
诗意是指没有声音,依旧能通过视觉来讲述故事,感受影片。
18.对精神疾病题材影片的表达方式:相处,了解背景。自己和抑郁症患者结合。
19.个人立场:导演不管站在那一边,都要有自己的立场。
20.《primary》肯尼迪竞选纪录片,无访谈,全靠人物行动。
《60分钟》美国系列纪录片
21.不要和纪录片的对象太接近,要保持平衡。
22.关于电影取名字:琳达在笔记本最后写的字,并且强调。
23.如何展现一个女性的美并同时去批判体制:刚开始只是想把精神病患者重新以人的方式表达出来,只是他们病了。
24.窗上有一个小洞,让光进来,然后有很多记忆的镜头,像达芬奇致敬。(详情可见视频)
25.以苹果树开头,以苹果树结束,是琳达的生命之源。琳达因为苹果而存活,因为没有苹果而死亡。
在拉丁语中,苹果是好,也是罪恶。在艺术中,苹果也有隐喻。
26.关于胶片相机:35mm,500t感光,1000本胶片。
关于为什么选择胶片相机:摄影看到阁楼里的70年代的杂志,于是触发灵感要使用胶片相机。
27:琳达儿童时期的影像资料:回忆的色调,强调绿色调。

上帝知道我在哪儿God Knows Where I Am(2016)

上映日期:2016-04-07(克利夫兰国际电影节) / 2016-10-07(汉普顿国际电影节)片长:107分钟

主演:Joan Bishop Paul Appelbaum Dou 

导演:杰德·怀德尔 Todd Wider 

上帝知道我在哪儿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