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的巧克力工厂最火的时候我还在读小学,而今年我还有六个月就要过二十一岁生日了。《旺卡》结束的时候我回头一看,发现有很多父母带着满脸笑容的小孩子来观影。身后一个金发的小女孩甜甜的小声念着WONKA——啊,他们正是我原来那么大啊。
电影是超乎想象的精彩好看,《旺卡》恰如其分的抓住了核心定位,是一场童话般绚丽梦幻的小甜饼。电影里面的特效是精美绝伦的,歌舞也是欢乐轻快的,带着彩虹色的滤镜,扣人心弦的讲述了威利旺卡是如何怀揣着讲巧克力销售给全世界的梦想,从一无所有带着空空如也的口袋差点留宿街头,在巧克力寡头联盟的陷害下想方设法的见招拆招,到最后在首都(?)名声大噪的故事。
更美妙的是里面的特殊布景也非常精彩!美丽的不可思议,我认为和《查理的巧克力工厂》里的盛大巧克力场景比起来虽然量少了一点,但‘质’一点也不差,作为一个刷过巧克力工厂五次的观众来说我非常满意。
在观影之前,我认为最好明白自己是哪一类的观众。《旺卡》比较像是专供特定的成年人和小孩子的合家欢童话片,稀释了逻辑性和合理性,换来一个精彩漂亮的童话故事。对于期待严肃电影的,有一点cut感的讽刺片的,和前传风格调性一致的,或者喜欢深刻寓意的观众来说,《旺卡》并不是特别合适。
本传珠玉在前,《旺卡》并没有像很多ip电影一样试图延续相同的道路,而是开辟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比方说,《查理的巧克力工厂》的氛围是要更诡谲阴暗的,约翰尼·德普演的主角也是更神经质而捉摸不透的,像是满是阴郁过去的提神黑巧克力。
而《旺卡》里甜茶的旺卡人如其名塑造的好像一杯甜蜜活泼的巧克力茶,纯白的好像是白巧克力一样甜腻无害。甚至童年和梦想来源也从被牙医父亲禁止吃巧克力的阴影,换成了被母亲投喂爱心巧克力的温馨。只能说各有风采,但是如果说是强求跟本传一样包含黑色幽默和细思恐极的观众,可能会对《旺卡》十分失望。
这部电影只是一个送给小孩子的童话,尽管大人能从其中品到不一样的东西。商业界的寡头垄断(事实上,现在很多食物类别例如麦片,仍然是寡头垄断,他们仍然会赞助科学家,游说国会,推进利于自己的法案),吃多了巧克力会变得大腹便便(现在甜食和零食里的过度的油脂和卡路里让肥胖成了美国的一场危机),还有稍不注意就会掉入陷阱的阴阳合同(不需要例子了吧?)
而就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即使是像旺卡这样天赋异禀又热情满满的天才,依然差一点在重重危机之下差点死亡。只要走错一步,那些吃了会让人飞起来的,会让无毛猫变成布偶猫的,花花草草城堡都可以吃的巧克力,就只是一场空谈了。在这么冰冷又危机四伏的现实世界里,又有多少个没有主角光环的旺卡的梦和才华碎成了一纸空谈呢?
不可否认,电影里其实也有不少问题,例如逻辑性是完全欠缺的,一切计划都是总会成功的,主角总会有绝不背叛的队友和良心发现的敌方,反派也是蠢的实在可笑的。但是我同样认为,在这样的童话里海妖强求逻辑的人是没有童心的。
闭上眼,只有相信魔法,巧克力工厂的大门才会为你打开,里面云朵、彩虹、河水都是甜美的巧克力,吃一口人类也能像鸟一样飞上天空。
睁开眼,你只能看到冷冰冰的配方表,上面写着糖、脂肪、和代可可脂的含量。
《旺卡》没有太多野心,也没有什么说教意义,但确实做好了一块大人和小孩都会喜欢的巧克力。
而巧克力是最最甜美的,成年人也可以拥有的美梦。即使长大之,我已经明白,巧克力工厂只是我们像《旺卡》一样的理想主义者的梦想。
可是坐在电影院里,我好像又成了那个一遍又一遍的看着电影,对金奖券和各种各样的巧克力都双眼发光的小女孩。出了电影院,我已经成了会在意巧克力的热量有多少的成年人了。
就像巧克力一样,《旺卡》里藏着又两小时保质期的,只属于童心的甜蜜梦想。
PS,我特意带了一根健达巧克力去观影,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巧克力牌子。前不久刚好美国也开始销售了,让我能在电影里的角色们吃巧克力的时候,也开始吃巧克力。建议喜欢吃巧克力的人和我一样,有1+1大于2的彩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