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4-27

克隆人:镜子里的自己

作为万物灵长,当然也作为地球上少数几种有自我意识的动物之一,人”主宰“着这个星球的同时也在广度和深度上发掘着这个世界。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究其一生,希望能格物致知,可如今,经书西天依旧在,佛亦笑曰不可说。在过了这么多年也很难忘记《黑客帝国》系列给自己世界观的冲击。“缸中脑”的世界观由来已久,但是使用八大艺术之一的电影作为其表现形式,震撼和思考是那么迅速而深刻。当年的Mr.Anderson刚刚出道,凭借着年轻混血的颜值博得了一众观众,也给黑客帝国增色不少。然而岁月洗去浮华,看完《克隆人》和几年前翻拍的《地球停转之日》,突感之前隐藏在墨镜之下的Anderson和一帧帧或不解或淡定的表情并非剧情所需(或是为了耍帅),也是演技拙计无奈的表现。这部《克隆人》让我们看到了墨镜下的Anderson,蠢萌麻木却有失冷静冷血,让人不得不抛开主角演技去欣赏这一部电影。
敲了七个空格之后我发现豆瓣的影评编辑界面并不人性化,这可能受限于javascript的输入限制。电影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向观众表现神奇地克隆技术居然可以复制人脑的神经网络,灵魂等形而上的东西被撕的干干净净。似乎唯物主义编剧发现了人生的虚无,每个人都是一个容器,用来盛放出生时睁眼开始接受的噪音,从这些噪音中提取出规律加以利用,以之从和世界的交互中获益,运转百八十年后内存被清空,容器被销毁。面对克隆出的家人,或者叫备份复原后的家人,脑科学家Anderson没有丝毫的认同障碍。毕竟唯心主义接受克隆人都没有任何障碍:这个世界的存在于唯心主义者的意义在于对其感知坐标的投影,如果克隆人的投影在每一个维度都和原来的家人的投影相同,那么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唯物主义者就更好接受了:直接省去了投影的这一步骤,客观上本就一模一样。然而当一个和你拥有完全相同的记忆,相同参数的神经网络,相同布局的身体细胞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对TA说出的话不再是深夜时脑海中的自言自语,而是和另一个容器的交流。只不过在那之前,你们拥有同样的属性,而在那之后,世界上多了一个2.0的你。于唯心主义者而言,"灵魂"的映射是injection的,克隆人与本体的坐标在现实世界中便无法重合,且不论罗素悖论下的认知,遑论面对面的对话。无论唯物还是唯心有了心理准备的Anderson在发现自己的克隆人身份时立刻选择了接受,并去搭救自己本体和家人。这也只能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桥段了,也可以说Anderson的自我催眠很成功。于是乎,结局以Anderson事业家庭”双“丰收和第一阶层的永生收尾。难怪这部电影不合大众胃口,毕竟很少有人希望自己成为片中的某一角色。
看完这部电影,到了写观后感的阶段。本人偏爱这一类开世界观脑洞的电影,对于主角的世界观也颇为认同,所以一部电影看下来十分过瘾(这里再次抛开主角的演技而言)。一方面觉得以现有科技实现片中脑科学水平,窥探“造物主的代码”显得痴人说梦,一方面又天真的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总而言之,这一切无非是面对着永恒虚无的人类的自娱自乐罢了。人生有太多的遗憾,有的从出生之日便存在,有的看着他们慢慢发生却无可奈何。而遗憾之所以为遗憾,或许是因为全部的人生会在某一天会成为自己的遗憾,于是每次的事与愿违都有了意义。于是容器里的遗憾越来越多,平时细数之时默然无语,讽刺的是清空之日竟是解脱。死亡给了遗憾意义,也让遗憾者解脱。
最后,如果遗憾于我必然有意义,那么我庆幸人生有遗憾,也会平静地面对解脱之日。

克隆人Replicas(2018)

又名:捍卫生死线(台) / 复制品 / 复生人 / 复制人

上映日期:2018-11-23(中国大陆) / 2019-01-11(美国)片长:107分钟

主演:基努·里维斯 爱丽丝·伊芙 艾米丽·阿琳·林德 托马斯·米德 

导演:杰弗利·纳赫马诺夫 编剧:查德·圣·约翰 Chad St. John/史蒂芬·哈梅尔 Stephen Hamel

克隆人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