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广州-佛山联合血统/城市-农村混合长大,看完第一部《家在珠江》,后面两部不看了,据朋友推介,后面两部完成度远比不上第一部。

总体点评:

无论伦比,极度震撼,惨到爆炸,相当好哭

即便粗糙的服化道和略为制式的表演,但绝绝子的共情

(个人观感上,认为一小不足之处就是可以更为精简凝练,三十集太长了,一些人物故事线被反复拉扯,特别是大可反复被二可伤害,但又反复为二可求情这点上。但瑕不掩瑜!)

奠基在深厚浓郁的历史剧变时期,展开了人(农民)的存在

作品整个视角充满着大地伦理学,大地是根,是本,罕见地用农民视角介入到历史观察,产生了相当庞大的力量和深沉感。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是如此之实在,每一份喜悦是如此之珍贵

章节:

故事清晰分为了好几个故事章节,开篇地主-农民关系篇、黄花gang革命篇、土匪进村篇等

土匪进村篇之前的篇章,我整个观看下来,找不到任何的缺点,完美得不能再完美

对地主和农民、落后与先进、旧与新、中和西的对比描写展露得非常丰富

特别是中西方求雨斗法这一段,精彩到不能再精彩

有位豆友评价道“大地恩情这是纪实文学”,的确如此,文本性极强,对那个历史时期的展现是如此的真实,一下子就轻易共情上去了。

人物:

磕的cp自然就是九斤和洁贞,令人窒息的纯粹,非常非常非常温柔,非常非常非常洁净透亮

就一个字:赤子!赤子之心!

九斤带着澳门救兵回来解围土匪,和洁贞见面那一幕简直就是史诗级别的大英雄与大美女

最不喜欢自然就是:四姑神婆和孙学斋教书先生,阴险狡诈,个人利益至上,一个欺骗神来拜神,一个违背仁义道德来教仁义道德,何等荒谬

正如当时那个时代的荒谬,任何的社交关系、权力、地位、官阶都需要转化为——龙洋

(我愿称龙洋为全剧最强!)

四姑直到最后也没有任何靓丽的人物弧光,拜神变成拜天主

孙学斋最后和大可一家人沦落澳门,瞬间沧桑,摇头摆尾、贼眉鼠眼之态基本没有了,靠着卖唱来赚几个铜板,最后也爆发了作为一个父亲最亮的光芒,猛拍那些抓住洁贞的咸猪手,说“这家我们不来唱了”

二少容亨,设置为一个最硬最强最正派的角色,亮度相当高,但出场率很低,毕竟二少天天在村里的话,也没有这么多事了。但二少拯救的是全国其他“广兴围”的老百姓,得心系全国,剧作安排上,有需要他的时候就下班回容家咯

顾家大少爷,精致、渊博、淡雅,既深谙传统国粹文化,又能知晓时局动态,暗暗观察审时度势,还竟然能科学灌溉!高效发展农业!是一个相当瞩目的角色

大少姐容达,即便是地主家的女儿,依然是盲婚哑嫁的受害者,但在作品中,她是唯一一个展现了最强大爆发力的女性,巾帼之火炽烈,同时心理还是装着那些受苦受难的农民的。

阿满,灵动、希望与未来,最后被卖为妹仔,大哭。幸亏结局,容老爷还是变好了……但土地制度好像还没改吧?大可一家回来后还要交佃租么?!

二叔杨二可和大少姐那老公,两个辣鸡

权力:

权力,到处都是权力;龙洋,到处都是龙洋

这里面的权力配置关系纷繁复杂、多种多样,从皇权到父权,从官权到地主权,从男权到女权

可以说,里面的重重斗争、各种龙洋都是权力网络在不断运作当中

可以说,权力VS大地是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核心

存在主义:

农民的生活,日夜耕作,可谓真是与世无争,谁做皇帝都一样,佃租都要交的,农民不关心

这里面至少展开了两幅存在主义的图景:

一、耕作换来的两口饭,以及辛苦劳作后的苦尽甘来,大地就是我们脚下的大地,就是我们生存之所以生存的原因,我们栖息在大地上

二、对大地的侵害。风云变幻(自然灾害+社会剧变)彻底把大地上人的生活给如实地显露出来;在面临各种重大抉择的时候,面临亲人离去的时候,我们这才深刻感受到了我们本真的存在。

人生的变迁波折,是历史齿轮运作系统的某种投射,不断起伏,不断绵延,不断遭遇,不断生成。

洁贞卖唱的歌段:

世间过来人
无疑有共鸣
何妨学会处之泰然
从前即使胜日前
眷恋只觉徒然
当作往昔孽债今天受
或者来日有改变


大地恩情(1980)

主演:刘志荣 余安安 潘志文 董骠 鲍起静 岳华 张瑛 

导演:李兆熊 徐小明 编剧:徐小明 Siu Ming Tsui/杨锦泉/李元科 Yuen-ke Li/李兆华 Siu-Wah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