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8-06-10

赋格:Georges Schwizgebel的动画

Georges Schwizgebel是瑞士的实验动画片导演 满有意思的 下面随便说说

1 波普的影响 这个可以在Le vol d'Icare、Hors-jeu、Perspectives等作品中看出来 比如其中马赛克式的画面 不断重复的段落等
而在Ravissement de Frank N. Stein最后的恐怖电影头像也可以算是波普元素的表现

2 20世纪初期先锋美术的影响 这一点更为显著 在多数作品中 鲜艳的色彩配置乃至平涂的笔触都是典型的野兽派风格
同时 另有不少作品如Ravissement de Frank N. Stein、Fugue中显现了强烈的德·契里科式氛围 比如对人体雕像和空旷建筑物等要素的使用
而其招牌的影象流变 可以直接看作表现主义在动画领域的实现 甚至完成
也因此 这里面物和物、景与景之间的变化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 不如Svankmajer这样的动画有趣
Le Sujet du Tableau一片中更是直接恶搞了众多名画 将马奈、契里科、马蒂斯、维米尔等许多画家的作品动画化 然后串联起来

3 动画中音乐性的探索 首先其配乐选取的十分广泛 比如bach、couperin、mendelssohn、beethoven、berlioz等人的许多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 其中选取mendelssohn的一首赋格 几乎让我以为是bach作品 汗
(说真的 我觉得他实在是位被低估的作曲家 纯粹的小资 是布尔乔亚就不伪装布尔什维克 多好)
当然 最重要的一点 也就是我将这篇东西归入about bach系列的原因 在于其对复调性影象的探索
他的做法是在同一画面中分层并赋予不同的运动节奏 比如背景运动配合音乐的通奏低音
人物对应一个声部 然后再叠加一层背景 对应另一个声部 诸如此类
然而遗憾的是 音乐的复调性 不仅仅在于多声部 以及多声部的节奏配合 更重要的是相互之间的对位关系
而影象之间并不如音乐那样存在着“和声关系” 因此并不存在技术上使其“谐和”的途径
谐和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主观判断 事实上就效果而言 其画面内部还是比较乱的 不能算谐和
其实康定斯基就曾在其《论艺术的精神》中试图研究色彩的“和声学” 可惜最终结果似乎并不成功
不过 这样的探索还是十分有意思的

另外Hors-jeu的结构其实也很有意思 其实可以解读为同一主题的重复、变奏、逆行等等 实在另人想起bach的赋格的艺术、音乐的奉献这样的作品

4 镜头的运动 Schwizgebel在其动画中最大程度地发掘了镜头的运动性 这是这是真实摄象机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观众视角以高速上天入地 实在是十分过瘾
在没有3D建模的时代 单纯靠手绘在二维平面来完成如此复杂的运动空间 也是十分牛B的

赋格Fugue(1999)

又名:赋格曲

上映日期:1999-06(法国安纳西电影节)片长:7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乔治·史威兹贝尔 编剧:乔治·史威兹贝尔 Georges Schwizge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