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欢在节目中向李银河老师这样发问:“当今时代,知识分子究竟如何自处?”
这究竟是梁欢心有疑惑,还是想借老师之口,对现在知识分子敲个警钟,我不得而知。
李银河老师是这么回答的:“第一,坚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好研究;第二,在社会现象涉及专业领域的时候起来发声。”
在我看来,前者要求知识分子坚持专业追求,这是本职工作;后者要求知识分子掌握话语权,给群众以启发,这是社会责任。
知识学位获得,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社会优势资源的集中,进一步给自身结构带来许多特权。
“所以,如果这些学识,不能用来为那些被压迫、被排除、被边缘的群体做任何一点微小的事、发任何一点微小的呐喊、挑战任何一点结构的铁笼,那么所谓精英名校高学历,便没什么可以夸耀的地方。”
爱人者,人恒爱之。
这是社会对人尊重的底线。

马东在十三邀里,给我的感觉很不好。
许知远我对他并不很了解。但他有一种文人对世界的探讨和对社会病态的批评反思。
在他不断向马东发问的时候,得到的确实一个圆滑的中年人利用话术去回避,用历史观点去解答当代。
看起来大获全胜,却文不对题。
“你们5%的人就关心那5%的事。”这句话尤其让我气愤和不甘心。
占有社会资源优势,具备高级学识的少数知识精英,只关注本群体的事,给予其他社会群体普通大众以排斥。
这到底传递着怎样的价值观念。
我有些胆寒。

奇葩说这个节目我是真心喜欢的。
每个议题,我都有在观看前选择立场,斟酌自己的态度。在娱乐化的讨论里,我会尝试去思考对立面的观点是否合理。
如果大家知道第四季冠军赛之后,那场由马薇薇女士引发的口水大战,可能会懂得我的失望,和不再期待。
这件事或许撕开了奇葩说这样定位文化和社会视角的综艺节目的遮羞布。
它让我知道,这些文化人在综艺节目里是在乎面子输赢非要争个高下的,在人际交往里是划分敌我阵营拉帮结派的。他们的骂战远比我们平时撕逼来得有技术,有气势,有内涵,并且自带粉丝控场效果。
我突然迷茫。
这些知识分子究竟是在表达还是在表演?
他们在节目里究竟是在阐述观点还是用话术迷惑观众。
又或者,他们有没有观点。


上个星期和一位学长聊天。本来是学长为了论文想要采访,结果倒是我一直在倾听学长的意见。
我提出了我的疑惑,为什么我周围的人那么不关注社会状态,活得那么“现实”。
这听起来像个伪命题。
但很真实。
口说“功利”,目指“前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考好试。
他们看我们愤世嫉俗,不切实际,嗤笑“你们关注这些有什么意义。”
我们看他们市侩,功利,缺乏人文关怀。
值得深思的是,他们嘲笑我们做事无意义,却不去追问自己所为是否有意义。
此意义非彼意义。
那什么是“意义”。现在还有没有人真正在乎。
“我们活在社会和文明里,我们这些人组成了社会和文明,如果我们不去关注这个社会的健康状态,放弃对每个议题背后意义的关注和探究,这个社会当然会在我们没察觉的时候,反过来伤害我们。”
谁都不想陷入死循环。

再者,在我看来,关注本身即有“意义”。
我们可能无法将每件社会事件追根溯源,去跟踪追访直到水落石出。
但,我们的关注,是那些奋斗在一线的人的底气和信心。
等到我们选择做前方战斗的人,自然会有更重大的责任。

是不是有这样一个陷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饱暖思淫欲。
可是,精神的匮乏,应当是更为病重。

很奇怪的现象。
我们,社会人,
越来越吝啬表达观点,却爱好自我价值的输出。
越来越沉迷某件事,又容易陷入麻木和自我催眠。
越来越反鸡汤抵制励志,又热衷和追捧新的毒鸡汤金句式洗脑。
越来越崇尚理性,却总是喜欢无谓特立独行和抨击信仰。
越来越排斥好坏善恶等对立,又盲目跟随他人立场。
我们越来越努力,越来越追求,却羞于启齿。

理想主义,犬儒主义,功利主义,这些头衔可能都不足以概括和认知我们,我们所要面对的是自我。
这个世界还是有人在战斗。
你可以说他们不是英雄。
但你要记住,这是人类的本能。

恶毒梁欢秀 第二季(2017)

主演:梁欢 张岭 易小星 Tony Chou 李银河 不优雅先生 

导演:马犁 编剧:Tony Chou/梁欢/孙昊宇/井越/靳海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