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到的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



这部电影不但口碑很高,在俄罗斯本土还轰下了30亿卢布成为票房最高的影片。
取自现实的题材
《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是根据1972年奥运会上苏联对与美国队的男篮决赛赛事改编而来的。
自1936年奥运会引进男子篮球以来,这个项目比赛的金牌得主一直都是美国,直到36年后的1972年,在慕尼黑奥运会上被苏联在最后三秒以1分之差击败。



影片虽然对故事有艺术加工,但基本还原了绝大多数当时的场景,包括球员们的姓名、甚至是当时震惊全球的恐怖分子绑架以色列运动员的事件,都可以在电影里看到。
更难得的是,关于这场比赛最后的结果其实是有争议的,美国与苏联各执一词,而电影里没有偏袒任何一方,仅仅是单纯地还原当时比赛场上的一切。



另外,因为电影的目的是还原当年的赛事,因此演员们在开拍之前接受了长达1年的篮球训练,期间不但有专业的篮球教练指导,还要进行各种模拟赛事,以至于影片拍摄完毕后演员们都笑称:“我们都可以直接去参加真正的比赛了。”
向神话发出挑战
体育、竞技类的电影,总免不了热血、拼搏、胜利这几个关键词的。
再加上《绝杀慕尼黑》取材于真实事件,因此故事的走向其实是没有什么悬念的,在这种前提之下,细节以及表现方式就尤其重要。



阿兰任是苏联球队新任的教练,他儿子患病而无法行动,为了给儿子治病筹钱,他一直都以带队打出好成绩为目标。



同时,作为一个篮球教练,他也有自己的雄心壮志,他一直希望能让苏联队战胜当时完全统治了篮球这项运动的美国队。



但显然,他这种想法在当时被苏联的高层、媒体等都认为是痴人说梦。
对啊,人家美国队连续36年未尝一败,一个新任教练连球队都还没熟悉就要挑战位于顶端的王?这怕不是做梦未醒吧?
但阿兰任的想法非常简单。
“美国队早晚都会输的,既然如此,还不如输给我们苏联。”



王之所以为王,是因为他们拥有统治级的实力,但这并不代表是不可战胜的,更不代表是不可挑战的。
因此,阿兰任在顶着巨大压力,不被全国甚至政府看好的情况下,制定各种训练方案,而其中大多则是仿照美国式的训练。



此举自然被政府高层所诟病:“难道你看不起我们苏联的训练方式吗?”
不过阿兰任并没有理会高层的反对,这显然也是非常正确的做法,因为学习他人的强大之处来补强自己,之后再超越他人,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策略。





阿兰任的训练成果非常好,苏联队在接下来的比赛里连续取胜,但他很明白,打赢巴西这些队伍,其实没有太大意义。
因为美国队是完全不同的层次。





因此,他极力说服高层,带着队员们来到美国。
美国,被称为篮球之国,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篮筐,即使是街边的贫民区,往往也是卧虎藏龙的地方。
果不其然,苏联队的队员在美国连街头的几个黑人小伙子都打不过,与美国大学生队伍比赛也被按在地板上摩擦。










虽然对队员们造成了一定打击,但在美国的比赛却给阿兰任带来了很宝贵的经验,他有了更多美国人在篮球上战术方式的资料可以分析。



王并非是不能挑战的,但若要推翻王朝,需要付出的东西肯定很多,至于最后会否成功,除了要看挑战者的能力、准备,更加要看他的决心。
更衣室问题
鉴于阿兰任是新任教练,因此球员们其实对他并不是那么服从,而且这几个主力球员个个都有自己的毛病或隐患。



主力得分手谢尔盖,因为一直以来是队伍的皇牌,所以要肩负比其他成员更重的训练量,因此膝盖上的旧伤经常复发,关键时刻是比赛场上的隐患。



14号亚历山大·别洛夫(影片中称为“萨沙”),患上了当时非常罕见的心脏疾病,甚至被医生判定只能再活一到两年,因此他甚至与未婚妻分手。



7号扎尔,虽然身材壮硕,但近视高达400多度,稍微远点的距离就看不清人。



11号米希科,阿兰任看出他在速度方面的潜力,所以一直让他针对这点特训,但他不信任阿兰任这位新教练,而且非常排斥他的训练方式。



5号保劳斯卡斯,在立陶宛因为倒卖外汇而被通缉,只要在奥运夺冠就可以免责,但他在德国有亲戚,因此很可能在慕尼黑奥运期间潜逃。



本来外在强敌美国队就已经是令人近乎绝望的存在,队内的主力球员们又不团结,各有各的想法与考虑,使得苏联队的处境更加是雪上加霜。
但阿兰任很明白,要取得胜利,必须让解决这些球员的问题,让他们能一条心回到争胜的道路上来。
对萨沙,他将为治疗自己儿子疾病的钱掏出来,让他可以在美国接受治疗。



对扎尔,他千方百计买到了在当时非常罕见的隐形眼镜,让他能在球场上看清一切。



对米希科,他让所有球队队员去参加米希科姐姐的婚礼,并尊重当地的风俗开怀畅饮。



对保劳斯卡斯,他数次回绝立陶宛要求将保劳斯卡斯交出的要求,竭力保护他,并且在决赛美国队前夕让保劳斯卡斯自己做出去或留的选择,最终保劳斯卡斯选择留下,为自己也为国家,更加为兄弟而背水一战。



对谢尔盖,他在场上让球员多给他传球,让他充分理解自己对他的信任,场下则进行多次劝导让他重视队友,并且让领队随时准备好治疗膝盖伤痛的药品,最后谢尔盖得知阿兰任为了其他队员而做出的一切,对其心悦诚服。



阿兰任的管理方式,其实就是以人为本,他从来不会放弃手下的球员。
对于他来说,这些球员虽然有各自的问题,但当他们的潜力完美发挥出来的时候,是足以挑战未尝一败的美国队的。



因此,他竭心尽力地解决球员们各自的问题,最终使得他们在决赛前夕完全连成一条心,苏联队得以以最强最好的状态迎战大BOSS美国队。
美国队:倒下的巨人
在《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中,最后苏联队在慕尼黑与美国队的决战占据了影片几近二分之一的篇幅。
因为电影力求还原1972年那场真实的决赛,因此不论是时长、比分都一波三折,相当的有看头。
因为美国队是不败金身,所以一直以来人气都非常高,包括不少美国人特地过来慕尼黑支持本国,甚至会在战况激烈的时候唱起国歌为队伍打气,在苏联队失误的时候也会毫不留情地长“嘘”。



显然,苏联队要面临客场作战的尴尬处境,这很可能会影响到球员的心理。
不过所幸的是,得益于阿兰任的训练以及苏联队炽热的求胜心,开局之后谢尔盖技惊四座,连入数球使得苏联队一直保持领先。





但很快,随着美国队的强势反击,比赛从苏联队主导陷入了胶着的形势,但苏联队优势依然明显,最后以26分领先美国队的21分结束了上半场。





在下半场,美国队开始了更加紧迫的进攻,双方的肢体冲突越来越严重,米希科跟美国队的中锋特怀特一换一,双双被赶下场。



期间双方教练进行各种博弈,队员们的阵容一变再变,通常是阿兰任这边拿出一个战术,美国队教练随即就能反制。



在比赛接近结束的时刻,萨沙被美国队队员逼到底线,之后传球被截,队友为了阻止这球只能选择犯规,但美国队队员两罚两中,比分来到50比49。





在时间剩下三秒之时,阿兰任申请暂停,但屏幕上的时间表却没有停下,在剩下一秒的时候,美国队获胜。
经过协商,裁判方面同意重新再开始比赛,然而时间却是从1秒开始,结果苏联队球刚传出去比赛又结束了。
在美国队的欢呼声之中,苏联队据理力争,裁判将时间调回3秒后再重新开始。







这一次,萨沙在接到传球之后,终于投入了关键性的绝杀,比分来到50比51,时间归0,苏联队获胜。









在苏联队与美国队的比赛中,电影采取快慢镜头结合的方式,使得观众的心跟随着激烈的赛事而跳动,在关键时刻甚至会全场消声,只听到篮球撞击地板的声音。





不管是带动观众情绪还是对赛事的表现方式,《绝杀慕尼黑》做的非常出色。
为国家,也是为了自己的人生而战
在电影中,不管是阿兰任教练,还是其他球员,几乎都将自己的人生赌在这场比赛之中。
如果战败,阿兰任儿子的治疗资金就告吹。
谢尔盖可能会因为大受打击而退役,保劳斯卡斯则会直接被抓进监狱,没有胜利光环加身的扎尔可能会因为近视而不能再留在国家队,甚至米希科也可能会回去老家陪伴家人。
至于萨沙,他会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



其实很多时候,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一群问题多多的球员,一到赛场上却宛如变了个人似的,全部为了夺取胜利而拿命在拼,甚至不顾自己身体,冒着失败就要被制裁的风险上赛场。
其实这是因为竞技体育蕴含着人类血液中最原始的拼搏精神,在比赛场上,真正出色的球员会放空一切,将自己所有潜力都发挥出来以求夺得胜利。
这就是运动员的职责,更加是运动员的纯粹性。



最后,球员们将自己的奖金全部送给阿兰任,让他拿这些钱去给儿子治病,也是他们对这位教练开发自己,并为球队带来胜利的衷心谢礼。



近几年的电影市场基本被超级英雄、科幻等大片统治,体育竞技片的确是比较少的。
只希望以后的市场能多点推出诸如这部《绝杀慕尼黑》之类的影片吧。

绝杀慕尼黑Движение вверх(2017)

又名:一跃而上 / 一跃而起 / Going Vertical / Three Seconds / Dvizhenie vverkh

上映日期:2019-06-13(中国大陆) / 2017-12-28(俄罗斯)片长:133分钟

主演: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 约翰·萨维奇 马拉特·巴沙罗夫 谢尔盖 

导演:安东·梅格尔季切夫 编剧:Nikolay Kulikov/Andrei Kureichik

绝杀慕尼黑的影评

玥er
玥er •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