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各兄弟省份援疆工作,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史诗长卷,具有非凡的意义,每个曾经参与援疆的干部都是在平凡中定义了伟大,收获了新疆各族人民由衷的尊敬和爱戴。文艺界应该大力描写他们的经历,歌颂他们的功勋。《情归昆仑》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推出的第一部描写援疆工作的主旋律影片。

然而,这部电影亏欠各方的期待太多太多。

影片一开场,男二似乎是被裹挟到新疆来的,刚下火车没走两步路就要逃走,在火车站走投无路又被抓住。这个剧情简直是侮辱我党组织工作。援疆这种事,必须是自愿的,组织一定会做通你的思想工作,怎么可能安排这种软脚虾来下乡?出事怎么交代?编剧和导演安排这种情节根本就是胡扯,变相侮辱党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援疆干部思想觉悟水平。

剧情二,男一刚落脚,就要给乡里选址修建小学,可乡亲们死活不同意,拦着不让修。折腾半天,本地维吾尔族县长来解释,乡亲们不让修是因为这块地要生态保护。男一哦了一声,我们错了,换了一块地再修。堂堂援疆干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怎么会连项目环评、建设规划选址这些最基本的程序都不懂?项目上马也不跟当地政府商量?还需要农民兄弟来点拨指导??农民都比你援疆干部觉悟高、水平强???这剧情设置简直不可理喻,侮辱援疆干部工作能力与形象。

剧情三,男一给小孩买了球鞋,小孩一不小心将鞋落在水里。男二强拉回小孩后,男一不顾年迈的身体,居然跳进水流湍急的河中央,冒着生命危险救回了一双帆布球鞋!!!我想请问编剧和导演,援疆干部的生命在你们眼中就这么轻贱吗?比不上一双球鞋?编剧的时候,脑子能不能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想一想?无论是哪里的党员干部群众,在基层工作生活是要实事求是的,主角这种不合逻辑、轻视生命的举动,看上去伟光正,实际上严重脱离了现实,是对“好党员”“好干部”天马行空的想象。你要刻画一个好党员好干部,有千千万万种途径,只要你静下心扑下身子去和他们工作生活在一起,去挖掘现实。而不是弄出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玩意儿。观众也不会为这种剧情感动,他们只会觉得假大空。

剧情四,山里即将爆发暴风雪,县长要派熟悉地形情况的人去给最远的山区牧民报信。男一一听,非要自己去,县长说你们外地来的人生地不熟,山区地形复杂、还有暴风雪,还是我们的人去;男二此时帮腔,说山里情况我们去过几次也很熟,于是二人硬是抢下这进山报信的工作。看到这里观众心里已经在骂娘了,这不是胡闹、给当地干部添乱吗,当是进山冒险好玩呢?果不其然,他们遇到了暴风雪,车辆抛锚,两人是顶着雪徒步进山找到居民点的。这里又是胡扯,在山区遇到暴风雪、没有任何装备,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徒步上山,没死到路上就是万幸,二人行动违反常识。到了居民点给牧民添完乱,两人脚都冻伤了,牧民不得已只好杀了只羊用羊皮给他们暖脚,事后二人住院,双脚冻伤以致于差点截肢。看到这里,观众只会为男一男二的智商着急。请问编剧导演,要表现援疆干部关心群众,也不是这么个关心法吧?非得让他们以低智商水平的作死行为来表现吗?你们这样搞,把一部主旋律片拍成了智商鉴定片,其实是对援疆干部形象的抹黑。

看完这部片子,感觉导演把力气全用在了最后男一去世、群众在医院门口冒雨等候消息的煽情一幕上,选配歌曲的确不错。算是在影片结尾把片子使劲拉了一把,然而依然无法遮盖影片主要剧情的空乏、无力和脱离现实的想象。

我劝一些青年文艺工作者,既然接了活儿,你就要潜心把活儿干好,不要以为一部主旋律片没人看,拍成怎样无所谓,把国家的钱赚了就好,顺便旅旅游、塞一两个小鲜肉宣传宣传造造势。作为新疆本土观众,我还要严肃批评相关部门,既然要花人民的钱拍片做宣传,那就一定要事前、事中、事后把好关,不要得过且过,防止半成品、残次品登上银幕。这种丝毫不认真的假大空作品,不但会伤害援疆干部的心,更会对我们伟大援疆事业的形象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给党的宣传工作留下耻辱的笑柄。多说无益,希望你们好自为之。

情归昆仑(2017)

主演:郭家铭 欧阳妮妮 张永庆 

导演:钟海 编剧:尹俭 Jian Yin

情归昆仑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