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完毕】先向剧组致敬+致谢!
~~~~~~~~~~~~~~~~~~~~~~~~~~~~~~~~~~~~
看了三集,真的在讲“辩论赛(队)”而不是披着辩论赛的外衣谈恋爱……仅此一点就足以称得上是一股清流了。至于不足之处……借鲁迅先生一句名言吧:
X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鲁迅:我真的说过
~~~~~~~~~~~~~~~~~~~~~~~~~~~~~~~~~~~
更新:
看完前10集,这片子比我想象得要棒得多!
本只觉得能够“不披着辩论赛的外衣谈恋爱”就足够了,没想到不但拍出了辩论赛、辩论队的内涵,更把辩论和辩手的生活场景做了绝妙的交融!
当讨论“应该不应该麻烦好朋友”时,小恩的学费失窃引发了朋友帮助;当抽到“我们更可能毁于所热爱/憎恶的”时,编剧安排了谢可曼与父亲关于电竞的代沟。这不仅仅让纸上口中的辩词有了生动的现实场景,更让我们看到了白宇和小曦(以及所有人)在这些经历中的【成长】。
是的,青春片中,“成长”是最核心最容易共情的主题。能拍出【辩论赛、辩论队带给辩手的成长】,这实在是我之前没想到,甚至是“不敢奢望”的事!必须感谢编剧、制片、导演、演员等所有人!这片子如果能再有更多的资源去雕琢打磨,完全可以成为辩论版的《灌篮高手》!
反过来,这种编剧的交融也让我对一个之前困惑很久的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一直对传统校园辩论的题目颇为不满。尤其是政策辩蜂起后,我更是偏向于“把社会热点话题、校园热点话题中的决策、行为选择”做为辩题——甚至把这类问题称之为“真问题”“真正有辩论意义的问题”。这其中的潜台词,虽未明说,但谁都明白。
但这种辩题设计的一个必然要求是:辩论它,须要辩手查询和分析大量的数据、资料。其优点固然显而易见,但缺点却也同样明显——以本科生的阅历和数据源(以及辩手的时间投入),其实很难对这类话题做出令观众点赞的分析。毕竟,分析和评论这种话题的还有各路专家大V,他们的声音也远比辩手更容易传递到辩论赛的观众那里(上个网刷个微博比专门看比赛要方便得多)。
那么,校园辩手相对于这些人的优势何在呢?
也许,恰恰在传统辩论赛那各种看似没有现实意义的“假问题”中。
大学四年正是一个人不断成长和成熟的时间,那些在成年人眼里也许没有意义的“假问题”,也许正是各种“青春的困惑与烦恼”的根源。而很多这类辩论赛之所以打得“假大空”,并不是因为它们只能这样,而是因为辩手更习惯于从理论、逻辑、定义、统计等【抽象的层面】去辩论,即使有事例,也往往只是【案例】而非【事情】。这种辩论最终让观众觉得“也许你说得都对,但我感觉离我太远,我不太想(花时间)听”。
而如果辩手能够学会挖掘出这些价值型辩题与校园生活、青春时光的契合点,让自己的辩词能引发与观众(同龄人)的共鸣,并进而引领思考,那么即使这种思考的结论在方家眼里再肤浅幼稚,那也是这些方家的文章所无法替代的【我们的思考和我们的成长】——执中“情辩”的威力正在于此。
但,如果要做到这一层,而不仅仅是“用身边的事例骟情”,需要辩手先在理论、逻辑、定义、统计等【抽象的层面】把问题想清楚,再用观众可以感同身受的“场景构建”展示出来——所谓“深入、浅出”,这也正是执中“情辩”的难学所在。
也许,在听累了需根解损的政策辩、从一滴水中见太阳的奇葩说之后,传统的价值辩有可能再度焕发生机……
~~~~~~~~~~~~~~~~~~~~~~~~~~~~~~~~~~~~~~~
看到25集。再为编剧和顾问们点个赞——剧情中确实有大量的爱情元素,但毫无爱情片和青春片中常见的狗血情节,在同类影视剧作中称得上是“三观极正”。
不仅剧情三观极正,片子里设计的辩论赛也称得上三观极正——寻常辩论赛中常见的文字游戏、霸道逻辑等等“辩论伎俩”完全没有出现。这三观……正得甚至有点不真实。
“父母送新生入学”完全没想着量化“送到哪儿?留多久?干些啥?”;
“没有梦想的人生是否平庸”完全没有去区分“平庸”“平凡”“平常”“梦想”“理想”;
“我们更可能毁于所热爱的还是憎恶的”完全没有试图在“什么是‘毁’”上做文章;
“拥有执念可悲还是可喜”完全没有试图回避“执念就是带有一定的非理性”(好吧这个可能有一点……但至少没人想过把“执念”定义成“坚定的信念”或“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甚至全片第一场比赛就借着白宇的归谬和清北的点评指出,那种故意混淆概念的所谓“技巧”固然能引发很好的现场效果,但绝不是辩手应该追求的“正道”!
必须承认,在现实里,辩手为了争胜玩概念偷换霸道逻辑伪造论据其实并不少见——甚至很多辩手误以为辩论就是在玩这些……而本片的编剧和顾问旗帜鲜明地指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校园辩论,应该是真诚地去探讨各种价值观碰撞所形成的观点冲突,坚守自己信念的同时也懂得理解他人,进而通过对他人的理解来反思自己的“坚持”。
怎么说呢……只能赞上一句吧:咱辩论圈里的人写出的剧本,思想内涵就是跟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 ^_^
~~~~~~~~~~~~~~~~~~~~~~~~~~~~~~~~~~~~~~~~~~~~
看完全剧,尤其是最后圈里各路辩手在剧中担任演员编剧制片顾问等职务时,实在是感动——有这么一群人在,辩论应该会越来越好吧!致敬!
至于不足……感觉剧组还是有点“赶”了——如果有更多时间打磨,很多bug或剧情设计明显可以更完善的。
比如决赛的时间线:白宇父亲是在清北走后才入院的(清北在美国机场收到的信息);清北走时说“只去2天”,又说“比赛前一晚回来”;但小曦给白宇送饭时白宇妈妈说“好几天了”;白宇归队时华夏说“你走了一个礼拜”……这说明编剧并没有画这段剧情的时间线。
再比如白宇对小曦的那段告白……从剧情的角度当然是亮点,但从辩论赛的角度无疑属于“不可能事件”。且不说队友间自相矛盾的回答,单说自由辩玩这么一段争麦和陈词就绝对说不过去……不知道是不是编剧之前已经让小曦抢过一次小结,觉得类似的桥段不合适再用,否则这段场景也许改成“白宇和小曦在质询和盘问环节出现自相矛盾,然后争小结,白宇告白”更合适一些。
还有决赛中反方对“意义VS价值”的区分不但反常识而且没必要(反方立论完全不需要这个概念切割——除非辩题改成“辩论有没有价值”而反方立论“有意义没价值”);白宇引韦伯那段话以及之后与姚申的对辩甚至之后的整场比赛都过于学术很不符合辩论语言“深入浅出”的要求(直到开启小剧场模式才算“说回了人话”——而且越到后面说得越棒。当然这也可能是反方这套虚无主义的立论本身就很难“浅出”,或者是编剧觉得其它比赛的辩词都过于“浅出”所以决定这里玩点高大玄妙的东西吧,反正以我的西方哲学底子,是完全无法理解为啥“赋予辩论意义为啥就与辩论精神(让精神走向独立自由)‘冲突’”。又或者是这个辩题反方不挖到这个深度确实非常难打……)
另外……真有什么学校的辩论赛会设置“请上届冠军XX学院辩论队为本届冠军颁奖”这种伤人的程序吗?-_-!!
~~~~~~~~~~~~~~~~~~~~~~~~~~~~~~~~~~~~~~
以下是对几位“辩手”的简评:
易小曦:
成长速度绝对是天才级辩手!且不说极短时间内就从羞涩不擅表现变身成主力攻辩手,单是“我们更可能毁于热爱还是憎恶”那一场,接质询时居然能在【一串】“毁了他的不是热爱,而是热爱背后的憎恶”(第一层防线)之后瞬间回归“这只证明‘有可能’,不能证明‘更可能 ’ ”(第二层防线),这反应在现实里一般要花一届校赛的时间才能练出来吧,而这只是她的第二场正式比赛……
除了辩论水平,小曦决赛前担任代理队长,特别是清北无法赶上时的人员调度实在是应了那句“人是一瞬间长大的”。剧情对她这种成长突破的铺垫其实前面就有——那个组队方案AB,做过的人都知道其实非常折磨“队长”。相比之下,白宇因为父亲中风而突然长大反而有点缺乏铺垫。
另外,不知道林昕宜之前有没有打过辩论赛 。如果没有,那她的演技实在高超——神态、动作、语气等等种种微表情把“辩手 ”在场上那种“略有些做作”的感觉展示得淋漓尽致。相对来说,其他演员的“辩手味”稍稍轻了一些——不过这并不是说他们演得不好,只是 “到位”与“惟妙惟肖”的不同而已。
白宇:
典型的天赋型辩手。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剧本也很好地展现了他如何从唯我独尊一步步走向团队中坚,从自我中心怼天怼地怼空气一步步走向听取他人意见的成长过程。只是在初期 “是否入队 ”这一点的转变有点不够圆润。特别是第一次看自己录像,在辩论队里一般称为 “看恐怖片”。哪怕是场上认为裁判黑哨的失利方,复盘时看自己的表现也会想给自己俩嘴巴——除非已经差到连自己表现差都看不出来,而这种辩手绝不会有白宇这样的天分。如果能把这个场景拍出来,那白宇的转变成长会更自然——也更能展示辩论赛的价值。
另外,不知道白宇的“砍瓜切菜手”是故意模仿还是 辩论新人的“自然而然 ” ……^_^!
耿婷婷:
标准的“非花瓶”一辩。台风、陈词、逻辑、镇场等都称得上这支队伍的主心骨(场下就更不必说了)。在队友攻守都明显不用自己出招的情况下,一辩“控场”的操作目前没有看到 亮眼的表现——当然很明显她是知道一辩控场要求的(对艺术那场复盘时自己承认了没控住场是自己的锅)。不过……决赛辩词居然是孙晴代写……好吧,只能理解为不要让孙晴上场打决赛的表现太过违和吧~(个人感觉更好的设计,是两个各写一份一辩稿,并让孙晴在比稿中获得成长。也许是剧情篇幅不够了吧……)
另外,婷姐这种独立支撑院队的现象应该并不少见,只是现实里他们绝大多数恐怕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希望《你》播出以后,这样的悲剧可以少些吧……
赵清北:
实力和人设似乎很不匹配……
比如“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不是平庸的”,既然已经定下了主打价值升华的总思路,那怎么会想不到把“ 没有梦想的人生不是平庸的”(事实判断)转换成“我们不能认为‘没有梦想的人生是平庸的’”(价值判断)?所以结辩那段陈词根本不应该是“为白宇圆场 ”而应该完全是事先写好的才对 。同时,这套思路和辩词事先就算没跟白宇沟通(这已经很不合理了),也绝不应该在复盘时把这称为 “ 不得不花了一分多钟为你圆场 ”。 (虽然“实然转应然”也算高阶辩论技巧,但以清北全国顶级辩论高校的顶级辩手、奥瑞冈多次 MVP的人设,绝不应该有这种表现……)
再如 “网络让我们得到更多 ”, 竟然直到听完对方一辩陈词才意识到本方立论完全没有比较标准……以清北的人设,这绝不是用一句 “ 已经确保出线,准备不充分”就能解释的——唯一的理由,大概是编剧为了展示辩论要靠准备、“缺失性比较”是常见错误等等而不得不留下的硬伤吧。
(类似的还有邦老师,明明已经亲自指出辩题是“假比实吹”,又怎么会在听完艺术一辩陈词后作出 “没有比较,纸老虎”的评价?)
杨华夏:
努力型辩手。在辩论中克服自己心理障碍、生理障碍的辩手其实不在少数。第一集里那位口吃选手就和我当年一位队友一模一样——只不过我那位队友三年后成为了院队和校队的主力攻辩手。从周边报道看,杨华夏也是有原型的,就是编剧当年的一位队友。不得不感叹辩论赛对人的塑造培养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另外,可能是因为时长不够,华夏和小晨的感情线没有展开。如果有第二季,希望这一对能够擦出更多花火吧——其实他们的性格能力还真是很登对~
孙晴:
这是一个还看不清深浅的辩手……虽然只打了一场比赛,但从能为学姐写立论稿来看,孙晴的成长也应该极快。而更关键的是:她的决赛一辩稿明显不是婷姐赛前练习的那篇,却是比之前那篇高出一个等级的一辩稿!
绝大多数一辩稿会写什么?概念界定、比较标准,初看四平八稳,但如果意识到【说了什么不重要,观众和评委记住了什么才重要,让观众和评委脑补出你希望他们脑补出的东西最重要】,那观众会心的笑声已经证明这篇一辩稿的水平已经超越了几乎所有(或者说“我见过的所有”)一辩稿!(仔细品味会发现这篇立论稿虽然看似只有煽情,却已经把正方的核心立场、价值观念立到了观众和评委心中,至于细化和明晰化完全可以交给二辩、质询盘问和小结。这种操作比那种要求评委做笔记才能记住的“我方观点XXX,理由如下一二三”要高明得多——甚至可以说,要“讲人话”得多。)
另外,虽然整体还“看不清”,不过我倾向于认为孙晴的潜力不在小曦之下——面对质询“评判是否有意义的标准”且已经被对方打出现场效果的时候,她居然能够迅速从慌乱(这意味着之前没有准备过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中稳住并答出“我认为快乐就有意义,你认为不快乐也可以说它没有意义,意义本身就包含了情感世界和主观判断的一部分”这种逻辑之外情理之中的妙语,完全不可相信这才是她第一场正式比赛……当然这也可能只是灵机一动的妙手偶得——毕竟紧接着面对反方“价值是事物客观属性,并非由人赋予”这么明显反常识的说法,竟然会愣到被观众嘘……(好吧,看在《马哲》是大二才学,原谅一下~)
姚申:
场上场下完全是两个人。面对mm的时候就不说了,面对白宇也是蔫了吧唧。尤其是“因为你没问啊……”(还说了好几次)简直是戳中了一批逻辑直男的笑点。而决赛之后面对妹子的暗示时姚申的思路更是让我惊叹“这世上还有比我情商更低的辩手”~ ^_^!
但一到场上(或者说辩论场景中),姚申立刻判若两人。不仅面对顾客挑刺时的反应极为称道,比赛中那句“(网络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但)生活越舒适,人就越不堪一击”实在让人拍案叫绝(PS:之前打这个辩题,正方曾用一句“网络让我们失去的只是小清新的文艺,但我们将得到的是一个新生代的文明”压阵,而姚申的这句可谓绝佳的立论对抗)。
PS:姚申白宇清北互相吐槽“情商低”……实在是……太有生活了~~^_^
甘露薇:
标准的攻辩手。和易小曦一样演出了“辩论腔”。从片尾介绍看,演员似乎在现实中不是辩手,如果属实,那她在场上的感觉是最像现实中“老辩手”的人。
王海平:
演员就是现实里的辩手,所以辩论中的表现自然属于上乘。只是从剧情看,这位面相带着“阴损”,尤其是在资料员访谈中再次提及华夏糗事的行为实在是反派路线,但剧情似乎并没有把这个角色深化下去,而且从吴岳卿(华夏饰演者)的说法,华夏在资料员会议上已经从心理上原谅了王海平,这就有点儿违和了……
刘栋:
攻击型一辩。从剧情看,艺术学院几年没参赛,这次突然报名,应该是刘栋为了追小曦而撺掇的吧(有个镜头是小曦表现出彩时,二辩对刘栋说了句“眼光不错”)。这波操作还真是符合“艺术学院”的人设~^_^
~~~~~~~~~~~~~~~~~~~~~~~~~~~~~~~~~~~~~~~~~
最后,斗胆给剧组一些建议,期待第二季可以做得更好 :
1、一辩陈词结束时几乎都会剩15秒以上的时间(有些甚至接近半分钟 ) ……毕竟一辩陈词是全场唯一一次可以向观众展示本方整体思路的机会,辩手从来只会感觉时间不够 。再考虑到一辩陈词几乎不受干扰,有不少辩论队甚至有“不能压秒的一辩陈词就是不合格 ”的说法。这只须调整一下秒表时间就可以 “低成本避免”。类似这样的,还有表演赛秒表不动;决赛主席说“全程共60场比赛”(小组(各4队)循环赛每组6场共12场,定八强后到决赛再加6场应该只有18场);婷姐看着清北被KPMG录用的邮件高兴地说“你被师大录取啦”等等。
2、辩题下发到比赛的时间过短——似乎基本只有2-3天。这既不符合现实也容易让人误以为辩论赛并不用针对辩题做深入准备,从剧情设计看,似乎也没有什么必要。
3、目前生活剧情和辩手持方保持一致,属于让辩手在生活中体悟辩题。第二季可以考虑让生活剧情和持方相反——场上说一套,场下做另一套。再借主角之口说出 “辩论并不是在悍卫某个抽签获得的立场,而是让我们理解和展示两个截然对立的观点背后各自的道理,从而对那些做出相反选择的人都给出更多的【理解与宽容】”。
4、可以考虑抽签只定辩题,不定立场——双方直到比赛前再抽签决定立场(第一季决赛时赛前换持方,但交换前后都是只准备单方立场)。展示辩手双(jing)向(shen)思(fen)考(lie)的乐趣和价值。
5、第二季肯定会有新人加入,那么可以表现一些 “教练”的内容。一方面是因为第一季里对这些内容展示较少,另一方面也是这可以从另一侧面去描写羽翼cp的“成长”。而且,第一季里马薇薇(划掉)傅院指导政法辩论队的场景明显是一种不合适(甚至可以说“错误”)的教练方式,正好可以借此展示一下“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成长”——严格说来第一季对此有所体现,但展开不够(傅院带队只出现了两次镜头,邦哥又过于放羊)。
6、可以加强一些“对手”的刻画。青春热血题材中,“对手”往往是促动主角成长的重要因素——以日漫为代表。既然羽翼已经组CP了(其实他俩本就算不上“对手”),那第二季设置一位“对手”来促动剧情,应该是挺好的选择。比如决赛里白宇和姚申对辩后那相视中的微微一点头以及比赛结果宣布前华夏和海平的会心一笑,这些很可以类推并发扬光大一下~考虑到白宇要转法政,那如果让CP同时做“对手”,应该也是很有创意的设计(虽然白宇说要留在文学院,但如果学校强行规定显然也不是不可以)~
7、可以考虑增加1-2场政策型辩论。有了第一季的积累,剧组对展示“数据、证据”等方面应该有更多的把握了。那么通过政策辩,展示“在学习方法、研究方法方面的成长”,应该可以成为一个亮点 (毕竟除了辩论赛,恐怕没有任何非学术形式的社团活动可以表现出这方面的“成长”)。如果担心政策辩的环境制约,可以考虑安排参加去海外参加交流赛。
8、一些“辩手”的小细节可以再升级一下——不一定要“符合现实”,特别是现实中“不太好的辩论表现”。比如剧中很多辩手(演员)习惯于“伸一个指头对对方指指点点”,这在现实中的确存在,但却是几乎所有教练和学长姐都会指正的“不礼貌”。既然承认是“对方辩【友】”,那辩手指向对手的手势就只有一种:手掌伸开手指自然并拢,手与小臂同轴线,腕关节不动,肘关节带去小臂自自身(一般是小腹位)划出指向对手——肢体语言为【请】。再比如质询攻辩自由环节几乎所有辩手发言都是“面向对方”。这同样是现实中常见的“错误”——辩论不是说服“对方”,因此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说给观众和评委听的】,因此辩手发言应该是45度以上正对(或侧正对)观众席,偶尔转向对方(比如说“请问”的时候)示意。诚然这样的小细节不会影响剧作的质量(甚至很贴近现实),但既然编剧也是辩论圈中人,想必也更希望展示辩论赛【更美好的一面】,甚至【让外人看了这些“辩手”的表现,对辩论赛有更正面的感受】吧。

期待第二季!^_^

你好,对方辩友(2019)

又名:你好对方辩友

主演:潘宥诚 林昕宜 杰士鸣 焦娜 吴岳卿 姜贞羽 刘些宁 

导演:韩洋 编剧:赵聪 Cong Zhao/曹瑞峰/王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