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野食” 翻山越岭只为自然原味
首期节目里,“大哥”汪涵带着李诞、林彦俊和飞行嘉宾陈赫来到武隆寻找当地的“野食”。在向导的指引下,汪涵开车行走在并不宽敞的山路间,甚至一度因为道路太窄,车子难以转弯。最后,有一边轮胎几乎都没进了水里,开车的汪涵巧借了一点河岸的位置,才到达营地。
和其他美食节目截然不同的是,《野生厨房》的“野”劲儿几乎充斥了节目的每一分钟。没有燃气,没有煤炭,甚至连土锅土灶都显得稀奇,嘉宾们只是利用河岸的一些石头,和捡来的柴火,就在野外临时搭起了一个用来烧水的小锅。吃的食材是从当地集市上购买的牛羊肉,以及向导带着林彦俊跋山涉水采来的当地特色“大脚菌”。



没有人工加工,完全是大自然的恩赐。这些来自大山馈赠的菌菇,成为明星嘉宾们碗中最美味的菜品。最重要的是,这些美味,在城市里是吃不到的。
在过去的一两年间,我们探讨综艺总是不约而同会提到一个词:“回归”。摒弃华丽的舞台和灯光,抛下厚重的题材和内容,找出综艺的蓝海。然而,在这过程中不难发现,浅层次的回归可以做到,但真正丢下包袱,回归到人类最初始的栖息地却不那么容易。



就拿美食节目来说,或以菜品比拼的形态,或佐以一定的温暖故事,都显得不那么纯粹。可以说,《野生厨房》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平衡点,通过翻山越岭,以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品味自然原味,既抓住了胃,也抓住了心。
品“野趣”一起撒野体味别样自我
说起3位常驻MC,不得不赞赏一下导演组的巧思。70后汪涵、80后李诞和90后林彦俊,实际上代表的是当下生活中占据主要行动力和话语权的三个代际。
其中,一个是书香气十足的“大哥”、一个是综艺感满分的“话痨”、一个是乖巧帅气的“偶像”,三个性格特点完全不同的人,要一同翻山越岭寻找食材烹饪食物,一同体验冒险旅途的困窘,可谓看点十足。



而从首期节目的表现来看,三个常驻MC的人设都已经牢牢立住。汪涵负责统筹一切,布置行程中每个人的分工,李诞妙语连珠,给旅途平添了不少乐趣,林彦俊跟着两位哥哥默默干活,不断成长。再加上这一期飞行嘉宾陈赫与三位MC的互动,便将“撒野”两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节目组对于汪涵这位主MC的选择可谓独具匠心。汪涵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文化符号,他热衷于传播中华文化,对有差异化的各地特色文化有着极大的热忱,再加上他对各地方言信手拈来的能力,和与老百姓打交道的亲和力,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洞察力,都致使汪涵与《野生厨房》有着最大程度的契合度。



而对于观众来说,不管出生于哪个年代,或许都能从节目当中找到一些共鸣。比如说,70后寻童年,找回忆;80后享受放空、找寻自由;90后增长见识,打开一扇生活的新大门。
常驻MC的选择看似随意,实则是一门学问。嘉宾性格的展现,与互动中的磨合,都是构成节目主体结构的重要元素。在既要考虑节目实操性,又要考虑收视与流量的基础上,通过选择不同年代嘉宾的方式成为一个主要手段。然而,演艺圈艺人众多,到底如何搭配,极大地考验了导演组对节目立意的整体把控。



回顾几位MC的荧屏形象,汪涵知识渊博、口才一流,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出现在演播室中。李诞是“能躺着决不坐着”、“能用嘴说决不用手做”的资深“宅男”。而林彦俊长相帅气、流量担当,但却是一枚十足的生活“小白”。这样看下来,3位MC似乎和“野”关系都不大,可恰恰是这样的反差,才更让节目变得令人期待。
归“野心”出走郊野方知不忘初心
毫无疑问,出走郊野,必然会历经不少试练,做人如此,做节目亦如此。
在首期节目当中,就有很多令人陷入深思的话语。譬如李诞说:“这世界,我不懂的事太多了”,汪涵回答道:“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对生活还有很多未知,所以才需要不断迈开脚步,勇敢踏上从未涉足过的行程。



对观众和网友们来说是这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都市中生活久了,脚步、说话,节奏都变得飞快,天天呼吸着的,是汽车的尾气,吃进嘴里的食材,再名贵也变得寡淡无味。于是,旅行变成了刚需,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翻山越岭,寻找各地的特有食材,找到这些食材与当地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放松身心,才能回归初心。



对于节目组来说亦是这样。“野综”不好做,尤其《野生厨房》是综艺市场的首档野综,没有前路经验可借鉴,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如果想要足够“野”,那就必须全盘接受来自自然环境和野地条件的考验。比如会有可能需要绕行山路3、4个小时才能到达的野营地,再比如行进途中可能出现的云雾和风雨。但首期节目整个看下来,不管是从画面还是质感上,都不仅很好地展现出了“野性”,也透露出了芒果TV打造Q4爆款综艺的“野心”。



摒弃都市生活中的沉闷与枯燥,在综艺节目当中找回生活的“原味”。在《野生厨房》中,“野”似乎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追求地道与初心的态度。

野生厨房 第一季(2018)

主演:汪涵 李诞 林彦俊 欧弟 姜妍 

导演:黄磊 编剧:范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