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时期,前苏联主要以纪录片的形式反映战争,而到了战争的硝烟远去之后,很多的导演再次将目光聚焦到了保家卫国的主旋律占这个题材上,重新审视战争。
比如《攻 克 柏 林》、《莫斯科保卫战》、《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
《猎杀T34》是俄罗斯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一部战争片,在俄罗斯上映的时候,曾经拿下了23亿卢布(约合人民币2.1亿)票房成绩,仅次于《绝杀慕尼黑》,而它的成本只有1000万美元。
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也让这部电影赚的盆满钵满。
在中国院线上映,也收获了1994万的票房,在豆瓣上,拿下了7.5分的高分。
观众们看得起兴,片方也大获成功。
故事发生在莫斯科保卫战时期。
故事的主人公叫尼古拉,他是一位坦克天才指挥官,曾经在被派去执行“自杀任务”的时候,以一敌六,奇迹般地着击毁了德军耶格尔上校的小队。
保家卫国,他挺身而出。
然而,下一个画面便是到了二战末期,尼古拉被俘虏,而德军耶格尔看中了他的作战和指挥能力,想要训练出自己的坦克兵团,他逼迫尼古拉和自己战俘们也能够一辆T-34坦克作为他们训练的“活靶子”。
看似是去赴死,然而,尼古拉却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出色的指挥能力,带领着队伍逃出了德军的军营。
再一次创造了奇迹。
剧情较为简单,难的是如何将一个没有悬念的故事讲述的生动而富有吸引力,这就对导演的节奏把控能力要求很高了。
导演在改编这个故事的时候,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除了一波三折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他还拿出了俄罗斯人最喜欢的坦克元素。
在硝烟战火中,让坦克这样极具杀伤力和攻击性的武器,增添了更多看点。
在电影刚开始,尼古拉驾驶着坦克,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伏击和击溃敌人。
俄国军人穿着涂色衣服,德国军人穿着藏青色制服,对准射击的炮筒,连绵的硝烟,士兵们的撕叫,中弹后流出的鲜血,都渲染出了战争的残酷。
而到了集中营,尼古拉被扒了上衣吊起来打的时候,旁边的俄国女翻译的恐惧,集中营的残忍,压抑,隔着屏幕都能够感受到里面的氛围。
男主角被“看重”,他的命运迎来了转机。
在一次次的对战角逐之后,他不仅驾驶着坦克逃出了集中营,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紧张,刺激,让人肾上腺爆棚,也许,俄罗斯人这么热衷于坦克大战,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为了用影像记录那一段特殊的战争年代。
因为他们有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褪去了很多年,但是人们对于战争的思考却一直都没有停止,在新形势之下,这样的积累和沉淀需要释放。
而光影则是表现战争,直面人性的最重要方式,这也就是俄罗斯战争片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了。
资料显示,这部电影光拍摄就用了8个月的时间,再加上筹备期的2年和训练的3个月,这也是一部磨剑3年的作品。
电影中威风凛凛的坦克大战,也都是演员们自己完成的。
《狂怒》的军事顾问也加盟到了这部电影中,给予最为专业的指导。
毛子导演说,在俄罗斯没有人能够这样细致入微地拍电影,而自己的团队是百分百细致的。
这部电影不仅是对于坦克战的还原,也会从观赏角度,给予观众最为真实的享受。
在故事的最后,尼古拉带领着自己的坦克团队,成功逃离了德军的追捕。
在一座大桥上,他和耶格尔上校也进行了最后的对决。
坦克被击毁了,在德军坦克即将沉入到湖泊里的时候,耶格尔向他伸出了手。
他们做了最后的道别,既有着对手的决绝,也有着将领之间的惺惺相惜。
走上战场,他们就是对立面,而脱下了制服,他们都是普通人。
在这里,也能够看出来导演的反战思想,战争是残酷的,也是迫不得已的。每一个人被迫卷进来,军人们保家卫国,老百姓居无定所。
无数鲜活的生命在牺牲,而在战火硝烟逐渐远去的今天,珍惜得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才是电影的主题和内核。
你看这部电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