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讲述伤痛化解的电影,却并未用任何一个镜头表现痛苦真正产生的时刻,这需要多大的信心才敢这么做?
我们都知道对比的作用,也知道前后的截然不同才能碰撞出内心的激烈。
但是这部影片自始至终以一种静水流深般的气质去勾勒两个普通人内心的深渊。
没有记忆的闪回,也没有痛苦的分裂,顶多,是某些失控的泪水,或者崩溃的情绪,然而尽管崩溃,或者失控,也不见歇斯底里,更像一声久困深井后的抽噎。
无论是詹妮弗·劳伦斯还是布莱恩·泰里·亨利,他们都在以同样一种朴素到极致的形象和表演状态,去试图掩盖自己的伤口,呈现一种对普通状态的追求。
这个片子里,詹妮弗·劳伦斯呈现出了一种年轻的脆弱和纤细,这在她以往任何影片中都没有呈现过。
很多人说,这部片子让他们想到了《冬天的骨头》,但她在这两部片子里呈现的人物是截然不同的状态。甚至于,其实《冬天的骨头》里透露出了她那种天然的野性和倔强,而《桥之彼端》则更加印证她本身作为一个电影明星过尽千帆后般的控制力。
她大部分的时候,眼神像凝固的云,看似聚集,实则在漫散,偶尔恢复光彩,又迅速褪去。
相比起她,布莱恩那种恍惚间流露出来的厌世感,更容易让我感觉到他才是那个想要离开的人。
仔细分析,还是背景信息的原因。比起詹妮弗·劳伦斯的伤源,布莱恩的伤源更加明确,也更加细节。我们只能从詹妮弗·劳伦斯的表演中去构建一个充满沟壑和痛苦的过去,却不知道那个过去的具体细节是什么。她遇到的爆炸只是表征,而她想要逃离这里的真正原因吗?
跟她的母亲有关,跟她的弟弟有关,跟她想要割舍有关,但我只知道有关,不知道具体有关什么。这或许是这部电影让我觉得它好,但没有足够打动我的原因吧。它的氛围感一气呵成,却像冬日的晨雾,太阳一出来也就散了。
我甚至觉得,这完全是一部构建在演员表演上的电影,如果不是因为这两位主演的表演,这就是一个非常庸俗的、互相取暖疗伤的鸡汤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