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看完我懵了。

对我敬爱的许鞍华导演,好像这次真的没有办法挽尊了……

但还是想先从不那么严重的问题说起。

首先,对于早期殖民地香港风貌的再现,我认为是基本合格的——无须太纠结语言问题,如果严格按照小说那么得是沪、粤、英(特别是葛薇龙与乔琪乔要全英文谈恋爱)以及彼此之间洋泾浜国语大乱斗,在剧本、表演、制作和发行方面可能会有诸多困难,不如一刀切用普通话直接略过种种差异——这个策略也基本贯彻在许鞍华近年来讲述香港故事&中国故事的合拍片中(《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没有太大的问题。粤语并不是港味的绝对标准,而且属于三四十年代的、这一个阶层的香港,更不是八九十年代港片迷念兹在兹的那个味。这个世界不是《胭脂扣》里的石塘嘴,而接近《倾城之恋》里的浅水湾,据说大部分倒是在我魂牵梦萦的鼓浪屿拍摄。种族和阶级差距与垂直地理空间的同构毋庸赘言,小白楼里张爱玲颇为鄙夷地香港——低配版上海——殖民地“杂种”风物的描绘,我认为电影也是颇用了一番心思的,至于服装、布景、视听语言所营造的整体氛围有没有体现出“纸醉金迷”或者“东方主义”,应当就见仁见智了。

【插播两句。第一,身受上海殖民文化滋养的张爱玲转身就去贬低歧视链的下一环香港,这个姿态是难以信服的,更加是令人玩味的。第二,在到处是超现实、无时间、怀旧主题乐园式的、也不少是自我东方化符号的今天,我们又如何感应那个时代的东方主义?】

再来,彭于晏的选角,我觉得没有那么糟糕。他只是不符合原著的“苍白”而已,肌肉确实不好减,少露便是了(对我说的就是喝香槟那一场),况且能够看出他已经改变了一些,穿衣显瘦并不突兀。乔琪乔苍白,但绝非病弱,葛薇龙是怀着同病相怜之感兼母性的拯救欲爱上乔琪乔的孩子气——当然不是纯真的一面,而是脆弱、放纵以至自毁那一面。彭于晏是有孩子气的,长相也算带点异国情调,但他的软弱和无耻表现不足,有改编剧本人设的原因,也有他长期以来在商业制作里演什么都是无功无过又始终差口气、隔一层的问题(《热带往事》算是有所突破了)。又有人说没有那种富家子弟的贵气,这就是以既往的浊世佳公子形象硬套了——不是有钱、洋气即为“贵”,对香港历史略有了解便知道混血儿是多么两边不是人的边缘群体,参照何东的《浮城大亨》以及黄秋生的身世便是例证。从贫穷阶层挣扎出来的这二人都是洋人为父、华人为母,而乔家虽然是大富之家,但乔琪只是庶出,母亲是个来路不明的葡萄牙女子,他毋宁说是“不富不贵”或“假富假贵”的,是华人巨富家族中最可贱可鄙的一个零余者了。即便抛开气质内涵不说(如果这些都能够由演技而创造出来),就一个“苍白+异国情调”,相应年龄段的华语男演员又有谁?符合这样一张脸的小鲜肉吗?

梁洛施来的才真是绝,尤其是演员与角色互文性带来的微妙讽刺。

最后,马思纯和“爱而不得”。

我看完第一时间的短评是“不知道是许鞍华的问题还是王安忆的问题,反正马思纯肯定有问题”,如果这部电影被定位为“爱而不得”,那肯定不是取决于马思纯的读后感,而必然是导演和编剧的立意。

看完电影和一些评论,我反复琢磨了很久“爱而不得”,这句青春伤痛的断语,错了,但又好像没完全错。

把这个故事展现为一心追求浪漫纯爱的女子走到“为(不)爱(她的男人)卖身”极致境地,当然是简化了这个女人的欲望、心机、追逐虚荣而自甘堕落,也削弱了那个糜烂、虚伪的人物群像和环境的裹挟与拉扯。但无论如何,葛薇龙一上来——此前她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对于交际手腕和乔琪乔的算盘门儿清——竟然就是乔琪乔的,是在那个被金刚石手镯锁住的夜晚,毫无抵抗力地爱上了乔琪乔孩子气的、低伏的后脑勺。而余下的事情则是她可以活成跟姑妈同样的人生,但是比姑妈多握住一份哪怕是单方面的“纯爱”,又或者她只是赌气于乔琪乔的不爱,幻想着他终有一天会需要她、改邪归正赚钱养家,甚至还可以解读为精神分析式的、葛薇龙无法填补的匮乏以及爱在延宕中持续……然而,也许跟张爱玲许多小说不同,这毕竟爱。

我一直很怀疑有那么多年轻人、特别是女性热衷于张爱玲,甚至不怕得罪人地推断,这其中很大比例的粉丝不会比写读后感的马思纯高明到哪里去——或许只是被那些华丽的词藻、独到的意象和犀利的金句所迷乱。对我来说,张爱玲复杂,有趣,但绝不可爱,更难以共鸣和认同。我同样难以想象,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如何能够理解张爱玲世界里的男女关系和家族关系,而如果她理解了,那么她把握的是“道”——像张爱玲一样冷眼看破的洞察力、一片荒芜的世界观,还是“术”——将这一套为我所用,说白了就是哎呀娃娃教了——无论哪一种都挺可怕,甚至可悲。

在张爱玲笔下,自称在恋爱中的男男女女通常是没什么爱情的,婚姻里就更不用说了。汤拥华老师在分析《留情》时对其“爱情”的描述,我非常喜欢:

当张爱玲说相爱也就是爱情在那里时,不是从桌上抓起一个杯子的感觉,而是在无休止的情感纠结之中突然出现的片刻放松,它就是我们烦恼人生中出现的一道彩虹,对任何人都没有实际的好处,但是“有彩虹的人生”一听就比没有彩虹的人生更加美好。对张爱玲来说,爱情从来不是一套观念,而是一个事件,它本身不能持续,它只是使你的人生持续,如果运气好的话,还可以使你的婚姻持续。有时我们的婚姻不持续了,但是人生还要持续,那么我就靠着这一刻对爱的幻像来度过余生。又或者,爱情是一种情境,比如范柳原看到一堵断墙,会突然感动,想要对白流苏说出一些豪言壮语……对于张爱玲来说,重要的不是“谈”恋爱,而是恋爱,她认为不用抽象地去言说某个东西,比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只要我们接受敦凤与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的就可以了,这一刻如此明亮,如此真实,符合我们对真实的所有期待,填满了我们空落落的心。

用我自己的话说,张爱玲的爱情就像一对自私的男女精刮刮地打着各自的小算盘,道行深的还知道对方怎么打,更深的还知道对方知道我知道他怎么打,但就是某一刻劈里啪啦停下来,双方相视一笑,这就是爱了。在她的小说中,男女双方总是在假装恋爱,表演恋爱,也知道自己在作假,但就是进展到某一个阶段,双方原以为彼此都没有爱的时候,仿佛突然多出了某些东西,让人割舍不下了。在这个意义上,最接近张爱玲气质的,不是许鞍华关锦鹏王家卫,不是大家一想就是怀旧恋物老上海的玩意,而是彭浩翔。(不知道为什么好像没太多人提)

不过《第一炉香》跟这套适用于《金锁记》《倾城之恋》《留情》的爱情论述,却是反着的,它不是算计之余涌出的片刻真心,不是男女表面假装内里回避的真爱,而恰恰是一开始就被葛薇龙经过反思依然单方面宣布的“爱”。它不是自私男女相互试探迂回曲折后的蓦然回首,而是一早出现并维系、贯穿于葛薇龙堕落人生的微光。她虽然被他们合起伙来剥削、作践,但她相信自己相比周围堕落的人始终多一份“纯爱”的信仰,当然,这也可以成为她继续沉溺(或者自己也不愿意离开)泥潭的理由。这份“爱”可能是自欺的,但绝不是虚伪的——她在任何时候没有算计过乔琪乔也明显算计不到什么好处;葛薇龙不是完全真诚和纯洁的,但是我愿意把她理解为有力量的——总有一份那两个剥削者所无法剥夺的力量。

以上扯远了,更多是就小说而言,我只是想说,“爱而不得”这个主题,也不是完全没得做。至于电影的完成度和马思纯的表演,你们骂的我都同意。

最后的最后,一些想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的话。

许鞍华为什么一根筋地要拍张爱玲?世人都看到她们的性情气质艺术风格天差地别,每次创作也是屡败屡战。很难说清楚一个艺术家被另一个艺术家所吸引的点在哪里,许鞍华导演提供的非常表面的回答是:张爱玲写出了我童年时熟悉的香港。但这显然不足以解答我们的困惑。你也不能说因为性格三观不同许鞍华就不能理解张爱玲,很简单,许鞍华把各位张迷的读后感看看不就行了吗?不行还有专家学者的加持。所以她喜欢张爱玲在哪,又是拍得差在哪呢?我没有答案。

我还一直蛮怀疑这个糟心选角背后的原因。按说到了这个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不应当再去违背初心去妥协什么,但拍电影也许就是这样折磨人的工作?大家都说浪费了杜可风、坂本龙一、和田惠美的阵容,可没有金主爸爸又哪来的这套阵容,他们跟许鞍华一起用爱发电吗?我不知道资本的支持同时伴随着多大程度的干预,但吊诡之处在于,如果资本搞砸了许鞍华,它也同样搞砸了自己:他们或许本想在艺术追求之余加一道商业成功的保证,但这个保证恰恰成了致命的灾难?

许鞍华改编的张爱玲始终不够成功,但张爱玲改编又有几个成功过?没有比烂的意思,因为这本就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不仅有文学的原因,电影的原因,也在于——像另一篇评论所说的,张爱玲实在太消极、阴暗、负能量了,一知半解的读者/观众好像只笼统地觉得她华丽又苍凉,然而铺展开来,这个时代又真的能容下为异类、邪恶、不道德的女人树碑立传吗?想想《色戒》在当年什么评价,放在现在又会什么样呢?

总而言之,砸了就是砸了,下一部再来便是。许鞍华导演又不是没有扑过街,只是年龄大了,怕伤筋动骨,但我愿意永远相信她。


第一炉香(2020)

又名:沉香屑·第一炉香 / Love After Love

上映日期:2021-10-22(中国大陆) / 2020-09-08(威尼斯电影节)片长:144分钟

主演:马思纯 俞飞鸿 彭于晏 张钧甯 范伟 梁洛施 张佳宁 尹昉 

导演:许鞍华 编剧:王安忆 Anyi Wang

第一炉香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