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诺什是我深爱的女演员。只是再才华横溢的演员仿佛也逃不过角色的选择。年轻时她出演《新桥恋人》,后来演卡蜜尔•克劳岱尔,都是需要毁坏光鲜亮丽的外形,把一个女人最崩溃、最失体面的一面展现出来,虽然也有点让人心疼,但还没有在新片《你觉得我是谁》里如此让我感到深深的伤痛。在这部影片里,比诺什需要扮演一位50岁、渴望性爱的离异妇女,为了接近年轻男子克里斯,在虚构的网络空间里用自己侄女的面孔作为自己的形象,和克里斯“网恋”。

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剧本,让比诺什来演克莱尔这个角色,到底是对影迷的伤害还是馈赠呢?为什么我会有伤害和受赠这同时两种的体会?

电影貌似在讨论网恋的问题,但如果只是网恋的问题,这部片子就太过时了。网络已经是个古老的概念,网恋已成往事。该片说的是另一个主题:在瞬息万变的现代,一个衰老的女人,是否会被情欲的市场排除在外?

在影片的开头,克莱尔是有一个固定的性伴侣的,他也很年轻。他们彼此都知道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文学老师、不愁生计的女人,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交换自己想要的性爱?像任何一个处在她这个位置上的男人那样?答案是否定的。在没有征兆也没有什么矛盾的情况下,小男朋友就提出了分手,因为他只是玩腻了。并且毫不顾忌地讽刺克莱尔的衰老。但克莱尔还必须忍住这一份羞耻,继续挽留,因为她很清楚,这一份浮光掠影的关系,尽管它什么都不是,也已经成为她最大的慰藉了。

在一次偶然中,她认识了前男友的好朋友克里斯,并有意接近。他们尝试了在不见面的前提下所能进行的唯一的性爱方式:phone sex,感情渐深。可是,她的名字、年龄、照片都是假冒的,对克里斯要求的见面,影片做了一个对照实验:第一种情况,在火车站,克莱尔还是没有勇气曝露自己,之后和克里斯斩断关系,过了很久,克莱尔从前男友那里得知克里斯为失恋抑郁而跳崖自杀;第二种情况,在公交上克莱尔和克里斯亲切交谈,只是并未告诉对方她就是网络中的那个人,克里斯爱上了真实的克莱尔,而克莱尔却日益怀疑他只是借自己排遣失恋的痛苦,有一天克里斯发现了真相,痛苦而愤怒,在他们对峙前,克莱尔出车祸死了;第三种情况,他们没有见面,而克里斯很快就走了出来,和另一名女子结婚生子,徒留克莱尔一人独自回味。

这个对照实验也是对处于克莱尔境地的女人们生活之可能性的一种探讨。电影用了“脸书”这种载体,不仅是网络的含义,而是喻指整个现代化的世界。2019是新冠发生之年,生命科学、数据智能的进一步开发,也进一步地把人类生命奥秘的一面变成某种客观。我们越来越了解作为一种现实的人类生命体,并不假思索地拥抱了由机器来代替人工劳动力的“必然选择”,但很少有人看见,越来越多的活生生的人即将被整个系统排除在外:老年人,穷人,还有,女人。克莱尔对“见面”的迟疑,正是因为现代科技让真实的情感沟通变成了遥不可即的过去,她很清楚,克里斯要求的“见面”不过是“验货”,是不带情感价值的一种选择,跟我们在购物软件上下单一样危险而简单。选择将变得越来越便捷、低成本和即时化,而人们曾经珍爱的普世价值却和过时的通讯方式一起被埋葬。电影很有意思,它在问:在这个系统里受益的会是女性吗?克里斯无业、文化程度低,但是年轻,轻轻松松就处在选择的状态;克莱尔是讲台上光芒万丈的女教授,但是她老了,她无法通过上传真实的照片勾搭到现今的年轻人。如今我们或许会关注到现代化技术对老年人生活的一种阻碍,但很少有人会发现或者承认:相比女性,男性更加容易从大多数的技术进步中受益。

在她勾选性别—写下姓名—爱好……的一系列过程中,一个50岁的女人第一次使用脸书进行亲密关系的构建,起初觉得很容易,对女教授而言一点都不难,进而她学会点赞、学会网络语言,技术神话却在这种隐匿性受到威胁时被打破了,她重新被要求回到男性的“验货”视角,这与她是否会使用现代技术完全无关。而作为女性,想要站在相同的优势条件上却很难,当克莱尔神采奕奕地在众多学生面前讲课,讲述她对作品、作家的看法,出于她的知识经验,她面前的世界是具体、安全的,她是一个深受爱戴的观察者,可当她退回到一个男性面前——一个并无太多知识经验可以去掌握她的男性面前时,她却顿时失去了那种客观的视角,用时下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她无法等同地去物化男性,把男性称为客体,像男性对女性所能做到的那样。这是被现代性所试图掩盖的一面,人们总是相信,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朝各种各样的平等上靠近;一场疫情却告诉我们,不是这样,大到政治经济格局,小到两性的格局,技术对此无能为力。需要重视的是,技术并不是中立的。它对于这种无法导致必然进步的结局应当负有责任。

在第一种对照试验的情形下,克莱尔心生愧疚,因而选择了写作。这个视点很有趣。因为它把女人和写作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很多年前,在我刚刚知道比诺什的时候,看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蓝》,在那里她饰演一位音乐家,同时也是男音乐家的遗孀。在《蓝》中,比诺什不停地失去:丈夫车祸死去,丈夫的情妇出现,等等,但最终却获得了自由,在继续谱写丈夫生平未完成的乐曲的过程中,她为自己的这份自由谋求了一个出路,自由和创作有关;可在这部电影中,恰好相反,克莱尔也面临着失去:男友提分手,网恋关系濒临结束……但随着约定“见面”的时候逼近,她却一步步失去了自由,因而她选择了写作,写下了故事的第二种可能。只是这个版本的写作是基于对爱情的怀缅、对失去的想念,因而是必然会失败的,第三种可能——我想,即是现实生活本身——毫不费力地把她写下的故事完全否定。如果稍稍深入一点探讨女性和创作、写作的关系,你会发现《蓝》提供的“失去才能抵达创作的自由”和《你觉得我是谁》提供的“生活最终消解自由的意义”,都试图对处在不同时代的女性提出一种心灵问询:你要不要写?你会不会坚持创造?譬如萧红用一生的失去(包括主动的失去)为写作的自由寻找注脚,女性的写作,前提仿佛是被剥夺一切:爱情、婚姻,甚至孩子,而不是拥有一切(英镑、房间?)。在所有的客观都化为无的时刻,女性才从身体深处发出沉钝而清楚的声音。

在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猛然发现,这个角色只有比诺什才能赋予其生命。我会想起片中她上课的场景,讲的是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杜拉斯经典的、上个世纪的女性化的情爱书写中,我们时常会假借男性获得一种视角对换的错觉;诸如杜拉斯这样的女性书写,在如今是否能有一个更现代的版本?这与技术、与宗教、与阶层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我相信,必须要依靠更多女性对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给予持久的关注,甚至主导力。单纯靠获得男性的岗位和男性的视觉位置,是永远不可能的。


你觉得我是谁Celle que vous croyez(2019)

又名:别问我是谁(台) / 你以为我是谁 / All That You Know / Who You Think I Am

上映日期:2019-02-27(法国)片长:101分钟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 妮可·加西亚 弗朗索瓦·西维尔 玛丽-安吉· 

导演:萨菲·奈布 编剧:卡米尔·劳伦斯 Camille Laurens/萨菲·奈布 Safy Nebbou/朱莉·皮耶尔 Julie Peyr

你觉得我是谁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