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我第一次看这片时其实是不太感冒的,对于22号体会到生命乐趣后燃起对生活渴望时有感动到,却也只是一种按部就班的、意料之中的感动,所以给出的评价是“故事老套,情节大致可以猜到”。但对于“火花”的设定以及乔在实现理想后生活仍然与之前一样这两点有印象,但不多。现在回头再来看一次这个片子,忽然get到其中的深意。
当然,不得不说故事的设定是有瑕疵的,对于 “生之来处” 的运行规则存在很多空白和一些bug。比如,乔伊在附到猫猫身上后导致猫的灵魂被迫离体甚至上了传送带,但之后乔伊和22号被泰瑞带回 “生之来处” 、乔伊拿到通行证返回时,猫也恢复了灵魂(虽然并不一定是原来那个,但猫没有死就意味着其体内是有灵魂的)。以及,乔伊最后通过心流状态回到 “生之来处” 去找22号,但他并没有死掉,为何又必须得有通行证才能回到地球?包括,风月等人超出 “生之来处” 运行规则的能力来源和影响。对于讲述心灵困境的主题来说,故事的设定已经相当给力了,但还是存在很多诸如此类的bug,以及没头没尾忽然出现的新设定(比如风月四人组),这就会导致像我这种观众在初看时常常摸不清头脑,搞不清楚人物能力范围的边界,只能被动跟着设定走,最后也只能囫囵吞枣地get到“活在当下”这个经典鸡汤主题。
但3年后重温这个故事时为什么又不觉得这些瑕疵很难受了呢?我想,主要是有两个原因。其一,作为看过并且有印象的电影,我对其中很多设定和故事大致情节还有印象,因此对于整个设定和故事走向的接受度会更高,不会像初次看时需要去思考和理解;其二,我是带着对人生疑惑来看这部电影的,而这也是我二刷后将电影评分从4星变为5星的原因。
虽然电影的主题非常老套,但它在推出“活在当下”这一思想前解决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22号所代表的“如何找到生活意义”的问题,而是乔伊在“实现了人生理想后如何生活”的问题。3年前的我进入社会不久,对周遭的一切都还是保持着一种好奇、探索的心态,对于这两个问题会有一些感觉,但整体上来说还是不太能够深切体会。而3年后的我已经是工作6年的社畜了,对工作、大城市开始祛魅,对按部就班、日复一日枯燥生活感到厌倦,对自己能力的局限性和个体的渺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时,再来看这部片子才真切体会到创作者的用心良苦。站在创作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片子的话,就会感明白“生之来处”设定的牛逼之处,能够把生命起源这种玄幻问题具象化成这样,并且也很好的把握住叙事节奏、完成了主题表达任务,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让我们回到故事主题吧,“火花”这个设定很巧妙,它并不是“人生目标”,而是一种对于生活的热情,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完成什么目标,而是每个“享受的当下”,我认为席慕容的
这世间并没有分离与衰老的命运,只有肯爱与不肯去爱的心。
是这一问题最好的解答。
而关于实现既定目标后如何生活的问题,影片里已经用小鱼的故事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同时也是艾弗里德·德索萨所言,
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看似马上就要开始了,真正的生活,但是总有一些阻碍阻拦着,有的事得先解决,有些工作待完成,时间貌似够用,还有一笔债务要去付清,然后生活就会开始。最后我终于明白,这些障碍,正是我的生活。
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十多二十岁的年纪里,为了提升以及凸显自己的审美水平看了一些高评分的作品,有的可以理解也非常喜欢,有的则不明所以甚至很纳闷为什么这么无聊也能好评如潮,现在想来,有些作品可能就是不适合当时的年龄、阅历看的,自己囫囵吞枣看完也只是猪八戒吃人生果。而很多小时候很喜欢的作品现在再看也觉得很多人物矫情、幼稚,再没法像以前一样看得津津有味了。不同的年纪、心境,喜欢的事物就会不一样。雷霆雨露,皆是恩赐。余生漫长,就让我慢慢地、好好地,去看、去听、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带着发现美的眼光去欣赏一切吧。
ps:不得不说,生命的产生真的是太奇妙了。生而为人,我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