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来自公众号: HALF一半
打出这个标题的时候,也很好玩的,拼音写的是su nv(俗女),但是搜狗硬是觉得是我打错了,第一条非要给我推荐“淑女”这两个字,而且还特意提醒我应该是卷舌音,于是就写下了这个名字。
今天中午刚好看完台湾剧《俗女养成记》,真的是很久很久没看台剧了,一说起,每个人脑海里应该都是王子变青蛙什么的,谈情说爱的偶像派充满了我们的童年;今年却意外发现台剧正在做一些转型,如之前看的《我们与恶的距离》是直击人性的恶,很有张力,值得一看。这部《俗女养成记》也是刷豆瓣的意外发现,一看简介就觉得自己会喜欢,果然是很好哭也很好笑的,怀旧细节还原的非常到位,虽然女主已经40,还能有很多共鸣,嗯,我也不小了的,我知道的。
“你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
這輩子其實很長,
長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來,
作夢又醒過來;
你又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
這輩子其實很短,
短得你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
沒時間再去討厭你自己。”
这是剧里最后的尾声女主自己对自己说的话,非常喜欢,共勉。女主是很幸运的,在一个超有爱的家庭长大,离开过,还可以再回去,哪怕是带着社会和家人眼中的“失败”回去,最后还是可以和家人和解,和自己和解。
这部剧一直在现实和童年记忆中交替进行,很巧的是,最近在看一本书《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也是在现实和回忆中交替篇章,而自己最近在家,也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观察家人身上脾气动作性格,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遇到的种种矛盾,再反观自己身上已察觉或未察觉的地方,好像又找到了一些关于自己的答案。和自己和解,是我这几年一直在做的事情。
朋友都觉得我是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雅雅用过苛刻这个词,是的,无论自己做到过什么,好像总是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多,哪里做的不够好;一遇到问题,总是先从自己身上找毛病。终于慢慢在回忆里发现,这些其实和原生家庭关系很大,我想,也是国内教育的通病,压抑指责和期待。
最近也有在和一些当妈妈的朋友聊到未来小孩子的教育,其实所有的妈妈,包括我妈也总是会讲说:我就是希望他(她)开开心心的,做自己喜欢的就好。其实,我后来发现,这个“开开心心”的期望就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因为通过已知的人生经验,可以知道其实就不会一直开心啊,谁都不会,那么遇到不开心的时刻应该怎么办呢?
我个人觉得,这才是教育里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会第一时间怀疑以及被父母和社会怀疑,是我们自己的选择错了,会一直懊悔在如果当初选择那个人生就好了。其实成年人哪里分对错,只是高低时刻不同而已。父母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品质:如何成为一个自知、坚韧、磊落的人真的很重要。当然,谁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当我们发觉自己身上来自原生家庭的根基,不能够一味的停留在痛苦的醒悟里,而要逐渐学会更新迭代,更重要的是接纳和释然。
是的,我最近决定离开北京了,有一些朋友圈里的人,会突然来问我,大都是问原因,也有的来给点评价什么的,借着这篇文字,我只能说,于我而言,成年后的一些决定其实很复杂,有很多因素,我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到拎着一个巨沉的箱子站在北京地铁站的那一刻,我都还在问自己,我到底为什么要离开呢?不知道,只是越来越明白,有些事情即使你再追究也未必有答案,因为生活本身就没有答案,尊重当时的自己就好了,然后享受以及承担过程和结果。
不知道真心与否,但是问我的人肯定或多或少有一些目的性,让我感受到一种无解的焦虑,首先,换城市真的很疲惫,离别真的很难受,只想沉在自己的情绪里;然后我想,即使我给出一些具体的回应,其实不会缓解任何,因为,也许你从未真正了解自己,像粒尘埃,在浩渺宇宙,像个人类,在自己心里。
总要有些随风 有些入梦
有些长留 在心中
于是有时疯狂 有时迷惘
有时唱

俗女养成记俗女養成記(2019)

又名: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

主演:谢盈萱 温升豪 吴以涵 蓝苇华 夏靖庭 杨丽音 陈竹昇 于子 

导演:严艺文 陈长纶 编剧:严艺文 Yi-Wen Yen

俗女养成记的影评

June
June • 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