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伯德小姐》以烂番茄新鲜度99%,MTC 94(年度第二)的高分,刷爆影迷圈。
22岁的西尔莎·罗南,饰演天主教高中毕业的18岁假太妹。
叼着烟看成人杂志,一言不合跳下母亲飞驰中的汽车,摔断手臂,还要把石膏涂成桃红色,当做勋章。
似乎每个“小镇青年”,都能在这部片里找到共鸣。
对保守的家庭环境又爱又恨,和无聊的家乡格格不入,自我意识过剩,恨不得化身飞鸟,飞向远方,永不落地。
那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王小波总结得好,青春,就是: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伯德小姐最终如愿以偿,跨越大半个美国,飞到她向往的文化之都纽约求学。
那些又痛又有些甜蜜的故事,最后成为青春的注脚,成为伯德小姐在纽约醒来后,一个佐以眼泪的微笑。
《伯德小姐》,是小镇出身的无脚鸟儿们,一个充满光明的剪影。
生活虽不富庶,但充满希望;
母亲虽然严厉,但母女相爱;
父亲虽然沉默,但一直支持;
男票虽然一个基一个渣,但多年后,都会变成一个可以会心一笑的故事。
它用青春心事踩中无数年轻人的内心,却不可否认,我们的大部分人,并没有伯德小姐的幸运。
本次“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入围影片《水晶天鹅》,讲了一个更冷冽,也更现实的,关于“鸟小姐”的故事。
女主角维尔雅,生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她法律专业毕业,生活在祖国最大的城市,看上去,一切充满希望。
但时值苏联解体后不久,她毕业即失业。
她的家中,死气沉沉,经济拮据。
父亲不知去向,母亲在博物馆上班。
维尔雅的失业和食物的支出,是令母亲越来越沉默,也越来越衰老的两个原因。
维尔雅无意和母亲和解。
她是个有点虚荣的时髦女孩,她想要的很多很多。
在母亲看不见的地方,她戴着蓝色假发,将浓郁的三原色穿在身上,带着耳机,走路像风,用音乐隔绝自己不想面对的现实生活。
她在夜店当DJ。
这份“工作”,在当时的明斯克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她渴望去美国自由自在地做音乐,但没有收入的她,注定连签证都拿不到。
高中毕业的伯德小姐距离梦想,只有一张机票的距离。
大学毕业的维尔雅距离梦想,却隔着昂贵的路费、不可能拿到的签证、失望的母亲、荒废的学业和青春。
每一个路障,都难如登天。
按正常渠道,维尔雅没有拿到美国签证的希望。
她决定伪造自己在水晶工厂当经理的工作证明。
得知签证官会拨打自己填写的电话核实工作信息,她慌了。因为电话是她编的,而如果一次签证不过,很可能留下记录,她将永远失去美国。
她在旧衣服上缝上阿玛尼的衣标,拿到二手市场,却没有人买账。
她只好用家里买食物的钱,买了一张去往水晶工厂的车票,试图拦截大使馆的调查电话。
一个远比明斯克更保守、更阴郁、更没有希望的小镇,正在等待着她。
为什么要离开?
维尔雅的母亲不理解。
对着女儿回家翻找学历证书的背影,母亲一遍遍重复,一个人应该呆在自己的祖国。
嗑得晕晕乎乎的男票不理解。
对他来说,当下的片刻的欢愉,远远比遥远的国度和梦想来得可靠。
小镇上的居民更不理解。
他们忙着非法捕鱼、忙着结婚、抓出轨、喝伏特加,对外界没有好奇,充满敌意。
在丧失了希望的地方,有些鸟儿注定是会头撞南墙的。
魔鬼藏在细节之中。
不顾法纪的村民、暴力执法的警员、受到霸凌的参军男孩、在水晶工厂工作一辈子,永久工伤却得不到保障的工人、效率低下,不懂变通的窗口办事人员、对维尔雅先利用再凌辱,毫无原则的男主一家……
为什么要离开?
影片并未正面回答,但等影片结束,不会有人对这个问题再存疑问。
《水晶天鹅》不仅是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八部入围影片之一,也代表白俄罗斯参选了第91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条姐相信,比起《伯德小姐》的粉色浪漫,《水晶天鹅》将会用更深刻的共鸣,俘获更多中国影迷的内心。

水晶天鹅Хрусталь(2018)

又名:Crystal Swan / Khrustal

上映日期:2018-07-01(卡罗维发利电影节) / 2018-08-30(白俄罗斯)片长:95分钟

主演:尤里·鲍里索夫 Alina Nasibullina Ivan 

导演:Darya Zhuk 编剧:达里娅·楚克 Darya Zhuk/Helga Landau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