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人是个大智若愚的人,他知道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话有用。真儿子没有假儿子成功,捡煤和赶羊都畏手畏脚一塌糊涂,但牧羊人通过捡煤对他爸爸说真儿子很勇敢,通过赶羊又对众人说真儿子又作为丈夫的能量和胆识。这两句话也是导演在片中对真儿子人格的肯定。
贯穿始终全片并没有强调谁对谁错,如同那个著名的铁路工人的心理题,是把铁轨扳至废弃旧轨道,让火车撞死那个对同伴说不要在新铁轨上玩耍的小伙伴好,还是把铁轨扳至新轨道,撞死那9个不听话在新铁轨上玩耍的小孩?逻辑上对错的讨论几千年都不会有结果,因为印度人早就明白,这世界没有真正的谁对谁错,只有相对的,所以在善良的前提下,一个Happy ending才是观众所需。
牧羊人通过前两个考验证实了真儿子的胆量(片中他说“商人只知道数钱”,言下之意他想证明他们是否有作为一个人本身的优点),也明白了鬼聪明又有能力,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到这时候还不走还能有什么别的原因?只能是为了爱了,有情者必然不会否定爱,既然明白了两人的性格和弱点,必须要把他们区分开来的牧羊人,接下来就只有请君入瓮了。
很多人抱怨Ksina(真儿子)消失的不值,我却不认同这一点,印度人几千年前就学会了如何在纠结的伦理道德下讲一个圆满的故事,具体可参照这篇“持斧罗摩”http://tieba.baidu.com/p/315373395

“话说有一天,哩奴迦的五个儿子出去摘果子,她遵行戒律外出沐浴,归来途中,她见到马提迦婆多的国君奇车王与众位妃子在水中嬉戏,顿时心生欲念,悄悄潜入水中,就这样失去了操守。她惴惴不安的回来,阇摩陀耆见她面容有异,再行法力马上知道发生了何事,圣人勃然大怒,当孩子们挨个回来后,阇摩陀耆指着哭泣的哩奴迦对他们依次下命令:“杀死她!”四个孩子都吓得不敢动手,那阇摩陀耆更加气愤,他对四个儿子发下诅咒,让他们失去灵性,变得如痴呆一般。罗摩最后回来,阇摩陀耆又命他杀死母亲,罗摩毫不迟疑地举斧就把哩奴迦的头砍了下来。阇摩陀耆顿时大喜,对罗摩说:“这桩事情如此难办,你能遵父命办到令我很高兴,我愿赐你恩惠,你可随意挑选心愿。”罗摩于是说:“但愿母亲能复活!但愿忘却杀母事!但愿不再犯罪过!但愿兄长都康复!但愿常胜和常寿!”阇摩陀耆满足了罗摩的要求。”

其实按逻辑来说,母亲复活不能改变自己弑亲的事实,忘却也不能洗去双手的鲜血,况且父亲没有权利要求儿子弑母,也更没有权利将儿子变成痴呆,但并不是说这篇故事就无法继续下去,每天世界上都会出现类似持斧罗摩和铁道工人的道德选择、伦理逻辑,但印度人的优秀之处并不是放置不管或者无穷尽的讨论,他们早在几千年前就清楚洞悉到,造成逻辑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幸福,正因如此,一个圆满的Happy ending正是众人所需要的。
话题转回真儿子Ksina。难道众人不希望精灵和女主在经历了这么多后在一起永远不分开吗?毕竟对于他们两人的爱情,Ksina才是第三者,倘若片尾让女主跟真儿子度过永生,那就违背了本篇强调自由恋爱,尊重女性的观点,倘若跟假儿子私奔,则又违反了印度传统。另一方面,真儿子Ksina难道有错么?但换句话来说,Ksina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呢?
精灵的目的只有一个,他不在乎众人的评价,爸爸的看法,他只想要女主的爱情。而Ksina,从头到尾他都是被动的,没有自己的生活: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而努力做生意,对女主也是先娶进门,再开始慢慢爱上。他始终没有弄清自我是什么,片尾的2个测试更将这种性格发挥到了极致。他不想做,可却强迫自己做在别人眼中看起来不能完成的事,只因为牧羊人给他定了办成这个就能成为父亲的儿子的目标,结果当然是败的很惨。换言之,他一辈子都为别人的评价而活。看到这里你还以为他是真的爱女主吗?他从女主这里得到了尊敬,在新婚当天的女主眼中他是一个真正的,必须得托付终身的男人,所以他才会对女主留下念想。他对女主的爱并非奋不顾身的爱,更像是一种依赖,一种离家在外的女神似的精神寄托,只是因为在女主这里,他才能做回一次自己。
所以片尾精灵占据了他的身体,其实是衡权利弊之下,损失最最小的结局,因为一,如果Ksina的灵魂被赶出来了,Ksina至少有一次重生的机会,变成另一个人,做个真正的自己(尽管这种可能性很小)。
二,Ksina的灵魂会永远沉睡,Ksina一直想做一个被女主所爱、被爸爸认可、被哥哥看重的儿子,而精灵帮他完成了一切,他们合二为一,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

鬼丈夫Paheli(2005)

又名:

上映日期:2005-06-22(科威特) / 2005-06-24(印度)片长:140分钟

主演:沙鲁克·汗 拉妮·玛克赫吉 阿努潘·凯尔 阿米达普·巴强  

导演:阿莫·帕拉卡 编剧:崴贾德·德嗲 Vijayadan Detha/桑迪亚·格克阿勒 Sandhya Gokh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