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部片子有让你想再看一次的欲望,说明他就成功了。在我看来,这是一部自《伤城》之后,又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不可否认,里面有着李察(布拉德"皮特)与苏珊(凯特"布兰切特)等明星的精彩表演,但这根本不是主要的,电影本身的魅力早已征服了我,情节复杂、布局精巧、夹杂美国、墨西哥、摩洛哥、日本等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政治背景,导演将这一切汇聚起来,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世人那么自然的普通的生活,却又让人产生无可抑止的深思和无奈。看完后,我居然产生了想见导演的念头。真是太出乎自己的意料。

没有人会知道下一秒将发生什么

故事发生于西非摩洛哥的沙漠里,农民老人哈辛向另一个农民兜售一支枪,作为对抗侵袭羊群的豹子的有效武器,枪在那个地方很抢手。农民的两个儿子兴奋地试枪,子弹穿过空气,不料,却意外打中观光巴士中李察的太太----苏珊。

李察夫妇是普通的美国夫妇,为了挽救他们濒临死亡的爱情,来到遥远的摩洛哥散心,希望能找回昔日的感觉,正当他们的感情稍稍恢复的时候,一颗子弹击中了苏珊的左肩,命在旦夕。

艾米丽亚是李察家的墨西哥保姆,负责照顾两个孩子的起居,亲得就像一家人,这天,她想和主人请假一天,回去参加儿子的婚礼,可李察没有同意,在找不到照看孩子的人的情况下,艾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出境。

日本聋哑女孩惠子的父亲就是当时赠枪给哈辛的那个日本游客,当枪击事件发生后,需要确认枪的来历,因此警察又找到了他。惠子目睹母亲自杀后,与父亲关系日益淡漠,她努力与社会保持一致,却明显感觉到社会的排斥,在听不见也说不出的世界,她承受着痛苦,这天,警察又找上门来了,她讨厌那些又来调查她母亲死因的警察,却对其中的一名探员产生了感情。

是什么阻止了正常的沟通?

意外发生后,李察夫妇陷入了绝境,他们来到一个偏僻落后的村庄等待救援,李察无措的泪水,而同时,这起意外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认为是一次恐怖分子袭击,认为摩政府并没有完全清除在该地的恐怖武装分子,影响了世界和平,而摩洛哥政府仅认为是一次普通的伤人抢劫事件,认为美方在小题大做。当地物资缺省,时间在慢慢流逝,当政府还在讨论政治问题的时候,还在为派救护直升机是否合适的时候,观光巴士上的其他美国人为了自保,丢下李察夫妇,绝尘而去。有句台词我记得很清楚,一个美国肥佬说:快离开这吧,上次,这里的人割断了30名德国游客的喉咙!这话真恶心。 

艾米丽亚谎称是两名孩子的姑妈得已顺利出境,却在回美国的时候遭遇巡警的刁难,边境巡警检查车箱时的粗暴和根本不听解释的野蛮行径,我在思考,这难道不是世界上最讲究人权和平等的国家吗?艾的侄子B酒后驾驶固然不对,但导致事情恶劣后果的,是巡警对黑色人种的偏见。事件变得越来越深重,最后几乎到了快绝望的地步,为了躲避警车,B让他们下车,艾带着两个孩子在沙漠里走了一天一夜,又渴又累,为了早点得救,她将孩子留下树荫下,独自寻找救援,好不容易遇到一辆路过的警车,然而,警方却把她当作了偷渡疑犯,极不凑巧的是,孩子也在沙漠中走失了,艾米丽亚悲悔交集地被带回警署,却又被查出是非法劳工,已经在美国生活了16年的她,等待的是被遣返回国的结果。 

处于静音世界中的惠子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只有妈妈肯听我“说话”。而且,这句台词连续出现过两次,我想,这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为什么这个正值青春期的女孩子会做出一些异于常人举动的原因。因为她觉得,她的父亲根本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给予物质上的东西再多,但在精神上根本没有沟通,父女间虽然相爱,却充满隔阂。 

有人说,如果闯祸的孩子一开始就讲出实情,那可能就不会出现影响到两国关系的讨论,也不会延误抢救的时间,也不会发生那么多事情。其实不然,不单单从闯祸的心理去分析,我还注意到了影片的部分细节,摩洛哥警察对待农民的态度让人心寒,带手铐、暴打、甚至举枪,当地农民对于警察的惧怕不亚于恐怖分子,出于对警察的恐惧和避祸的心理,两个小鬼在见了警察的时候,并没有说实话,他们是太害怕了,打死的不是其他人,是美国人,美国人在他们眼里,是不能得罪的、比他们高等的人。如果时光可以倒退,事情就不会发生,李察和苏珊去摩洛哥散心的原因、孩子不报案的原因、B开车冲出边防的原因、惠子异常举动的原因……,都是源于在沟通上出现了障碍。那么,到底是什么阻止了我们的沟通?这个答案太多了,多得我不知如何说。看过片子的人,或多或少知道些吧。

同情是痛苦的共鸣 

很多人不理解日本女学生的做法,认为她是个精神怪癖患者,她对牙医的挑逗更是让人匪夷所思,如果说,光是因为母亲去世就自暴自弃,我觉得,惠子远没有那么肤浅。 

她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青春期的女生,心中滋生的对恋爱的渴望,她希望得到区别于父爱的另一种爱,她希望别人来爱她,对于挑逗牙医的举动,我认为只是一种尝试,爱是不是付出了就能得到回报?她绝不是爱上了牙医。她是个倔强的女孩子,同时又是个寂寞的女孩子.


她和刚认识的朋友来到舞厅,音乐时有时无,我知道,这是电影在表达有声与无声的区别,没有音乐的时候,她看着边上人的表情,努力也放出笑容,她不要和别人不一样,然而,当她看到好朋友与一个男子相吻的时候,她示意要走,她的朋友和她招手拜拜,没有离去的意思,她独自离开了舞厅,她还是不属于正常的世界,她单纯地认为,也许有了爱,就可以。  

她把那个探员喊到家里来,裸着身体希望他能接受她的爱,探员没有像牙医一样一把推开她,而是富有同情的安慰着她,她最后写给探员的那张密密麻麻的纸条,导演并没有告诉我们上面写着什么,同情意味着痛苦的共鸣,探员独自喝酒的镜头,只能让我们揣摩,惠子应该是醒悟了吧。其实,她与社会的隔阂并不是因为她的残疾,而是这个社会本身的病态,年青人的通病,空虚、寂寞、对生活的迷茫、对爱的懵懂,如果有颗残疾的心,那将永远自闭甚至死亡。最后,惠子的父亲和女儿手拉手,望着日本美丽的夜景,静谧的如同一幅画,父女间有爱的存在,就一定会有理解。

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本来我认为,美国孩子这条线的安排,是要加重强调这个不幸的美国家庭,以及表现美国权力机构对墨西哥移民的误会和不公平待遇,原以为是因为导演是墨西哥人才会这么安排,心想这根本没有必要,直到影片结尾,导演终于给了我一个比较满意的解答,就是这行字:“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片子结尾,仿佛放错胶片般又重新回到一开始时李察给家里打电话的情景,听了几句就明白了,原来是把故事分开来说了,电影开头是家里来电话的镜头,结尾时着重刻画了李察在打电话时的痛苦心理,当他听到儿子快乐的嗓音,禁不住哭泣,表达一种对家庭幸福与温暖的强烈渴望,如果没有孩子,也许他和妻子早已分手,孩子成为暗夜中他坚持支撑下去的理由。 


通天塔,源于《圣经》中的故事

人们为了找寻天堂,建造通往天上的一座巨塔,由于同心同力,世人盖得很快,眼看就要到达,所以很得意,上帝为了惩罚世人的骄傲,变乱了人间的语言,人们无法沟通,令建造中的通天塔半途而废。 Babel,通天塔的意思,表达人类沟通中的不可能,片中的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甚至手语,以及各个国家的形形色色的人们,正是代表了这个圣经旧约中的老故事,给这部片子做了绝妙的比喻。

文章引用自:

通天塔Babel(2006)

又名:巴别塔(港) / 火线交错(台)

上映日期:2007-03-13(中国大陆) / 2006-11-10(美国)片长:143分钟

主演:布拉德·皮特 凯特·布兰切特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艾德里安 

导演: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编剧:Guillermo Arriaga

通天塔的影评

雷丘
雷丘 • Babel
纨卿
纨卿 • 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