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默片的形式为载体创作的实验影像,这是盖伊.马丁的拿手好戏。黑白、快速剪切、重复的画面和台词(比如反复强调的“past”和反复出现的灯塔,一个代表了回忆一个代表了权利)。这是关于童年记忆的实验影像,回家、黑谷岛、黑暗计划、温迪、脱衣手套、墙上的黄油、肉堆的哀悼、非葬礼、秘密树林、新政权、回归,每一个章节都在快速而又晃动的画面中进行。童年时的荒岛,母亲管制的孤儿院,父亲的地下实验室,远道而来的姐弟侦探,褪去衣服的手套揭示着青春期的欲望。开篇是成年后的盖伊划船回到孤岛,孤儿院与灯塔依旧在那,只是曾经的孤儿和自己的家人已经老去,影片不断出现盖伊粉刷墙壁的画面,就像他在不断努力粉刷自己的记忆,随后便是童年时代的回忆与重塑。孤儿院的孩子们围在一起,看着他们的头目野人汤姆熬制魔法配方,盖伊母亲在灯塔上用望远镜监视控制着一切。母亲威胁要卖掉岛和孤儿院,盖伊则期望继承,母亲的饭菜难吃,并且对贞操看得很重,称晚归的姐姐是妓女。严厉的母亲称孤儿院里有灰尘就是罪,然后让孤儿们大扫除。孤儿们辛劳做工时盖伊却可以自由的在岛上闲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来到孤岛的侦探姐弟想要调查孤儿院里的孤儿脑后有小孔的原因,这是影片的整体故事背景与框架。后来发现孤儿们脑后的孔是盖伊父亲做实验时提取脑蜜留下的孔。这种快速剪切、画面颤动的实验影像让我想到了德里克.贾曼的《英格兰末日》,只是那部影片故事性被更加的弱化了,并且没有台词。盖伊.马丁的作品总会大量涉及到自己的过去,他最著名的《我的温尼伯湖》里满是他对家乡与过往的追忆和缅怀,而本片里被高度设计过的童年角色却也展现着盖伊的记忆和立场。
又名:追忆少年狂 / 头脑上的商标
上映日期:2006-09-08片长:95分钟
主演:David Armo Erica Badgely Sulli
导演:盖伊·马丁 编剧:Guy Maddin/George To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