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晚上追完的番。
日本文化离不开鬼神文化,川端康成、京极夏彦、芥川龙之介作为小说家死开点不相同,但在物欲纵流、光怪陆离的世界中,能看透人类社会实质上便是鬼的世界,人形即鬼形,人性本恶。
忽得想起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罗生门》,描绘人性之恶,人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不断往下堕落,违反社会道德而后心安理得接受。孰善孰恶并无鲜明分别,成人世界讲立场、利益,无所谓善恶,似乎只有恶与更恶。
日本动漫步入21世纪,便开始更多对人们的内心世界、人性和社会动态进行深挖,不断丰富其哲学内涵。
再回忆起《游郭篇》中的上弦兄妹,生前为人,濒死后甘愿做鬼。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里,个人利益是放在前头的,鳄鱼对于感情刻画有独特理解,逻辑上也形成闭环:哥哥生来丑陋,处处遭人嫌弃;妹妹生来俊俏,自然得人喜爱,故事便开始在繁华城市的阴暗角落,犹如北京的“后厂村”,人口众多,天下熙熙攘攘,为生活奔波者无数,众生皆苦。可自妹妹降生的那刻起,黯淡无光的人生就有了点滴光芒,开始向前看。但个人的力量怎能逆社会大流?妹妹最终消逝在一片火海之中,哥哥的希望也随着灰烬消散风中,此后甘愿成鬼,施世间之恶便无拘无束,如此看来,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人只能更恶。
感情逻辑形成闭环后,上弦之六的兄妹人物形象刻画更为生动,如同炭治郎始终守护着妹妹弥豆子,只不过立场不同。人物形象终归不是扁平,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应了《罗生门》的那句歌词:我们看管了世间的罗生门,变得好像陌生人。身份陌生了,情感依旧在。
鲁迅先生偏爱芥川龙之介,翻译其小说。两者极像,用平淡无声的笔触,压抑地写出了社会现状。《鬼灭之刃》何尝不是,难怪越看越熟悉,描述不同,但终点相同,日本动漫慢慢倾向关注人的本心。这部作品在疫情时代给予人性关怀,加之独特的鬼怪文化,火爆市场也是有其理由所在。
附上芥川龙之介所言:疯子并不是失去理智的人,而是除了理智其他一切都丢失的人。
“理性一定是人的专利”黑格尔如此说,但这部动漫狠狠打了他的脸,鬼也具有理性。大家都处在罗生门前,仍能做到热爱生活,应该十不存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