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部台湾电影《艾草》。
艾草是主人公的名字,一位饱受家人责难的单身母亲,丈夫过早离世,辛辛苦苦养大一双儿女。
女儿在法国留学,儿子在一家大公司做白领,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平静、和谐,让人羡慕。就像母亲打的太极,表明波澜不惊,却已暗流涌动。。。。。。。
问题很快出现了,女儿回国,一家团聚,本来是件多么让人开心的事情,儿子去接女儿,艾草精心准备水饺。但是,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女儿未婚而育,领着已经三四岁的孩子(中非混血)回来了。一切都始料未及和无处宣泄。“你让我一会怎么出门”,母亲对女儿说的话,可以看出母亲内心的挣扎和痛苦难以言状。当自己的母亲过生日,全家人去祝寿时,先看到艾草早早先回到母亲家,在厨房忙活着,听到自己的母亲在念叨这着:“什么样的人养什么样的女儿。。。。不知羞耻。。。。。”艾草想到自己当初不顾叫家人的反对,邻里的指手画脚嫁给外乡人时,内心积压的埋愤和委屈瞬间爆发,她冲母亲吵到:这么多年了还是这么念叨,这么刻薄。。。。。
心境难以平抚的 艾草走出母亲家门,到熟悉的湖边练气了太极,也许正是这一刻她体会到了女儿所面对的压力和委屈,也开始理解女儿了。回来的路上,她看到女儿抱着外孙女、儿子、一凡站在母亲的门口,不知如何踏进家门,而周围堵满了围观的相邻。艾草毅然抱着女儿怀着的外孙女走到母亲面前,对外孙说:“叫阿祖”,母亲一阵沉默,空气中一片寂静;当艾草再次让外孙叫阿祖时,母亲终于有所退让地喊道:“饿死了”。沉默中的亲戚终于感觉招呼吃饭。艾草对孩子的认可,是让人感到阵阵温暖,她可以大方的介绍女儿小学的老师,而且可以不去避讳的说:女儿还没结婚。带孩子去玩时,告诉外孙女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小孩,甚至教孩子练太极。最后自己的母亲也竟然打电话来说:听说有一种护肤品可以帮小孩的皮肤变白些。。。。。。。。
所有的这些都可以通过影片的点点滴滴找到和解,找到慰藉。然而影片总另一种情感却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和思考,那就是儿子和一凡的情感归宿。
儿子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乖乖仔,有稳定的收入满意的工作,性格温和,人又长的帅气、健康。然而他却是一个同性恋,有自己深爱的恋人一凡。艾草第一次看到一凡是在电脑上看到他跟儿子亲密的照片,儿子迅速点过,却没有逃过她的眼睛,问儿子那个人是谁?儿子草草答到是公司信聘的摄影师。第二次见到一凡是他的突然来访。从未艾草的一凡要见见这位“岳母”。相比下,一凡是勇敢的,他已经出柜,被父亲发现,又一次次跟父亲沟通,慢慢得到了理解;因此,他似乎也期待一天“岳母”可以理解自己的BF,并且终有一天可以同意他们在一起甚至祝福他们。他以送照片的名义贸然闯进这个家庭,让小海措手不及。反而是艾草把一凡让进家里,盛情邀请他一起吃晚饭。当艾草问一凡吃过晚饭了没有,一凡说:自己不饿。当小海告诉母亲艾草一凡要忙着去送稿时,一凡告诉“岳母”稿子已经送完了。这样艾草就更热情的邀请他坐下来吃晚饭。然而这一切却随着一凡手机的突然响起来,让艾草心里有一丝触觉而开始思考。她甚至让儿子教她上网,她要了解这个世界究竟还有什么她不知道的事情。一凡人长的帅气、温文尔雅,公司高薪聘请的摄影师,一切今后完美。开着自己的车与小海一起去机场接归来的女儿,载着儿子、女儿、外孙女去母亲家拜寿。。。。。一凡尽心的做着一切,想融入这个家庭。对于在法国留学那么多年的女儿而言,对弟弟跟一凡的关系是第一眼就可以解读出来的,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一凡看到艾草接受自己的外孙女的过程,便对小海说:要不你试着跟你母亲讲讲我们,或许她可以理解。儿子太懂事了,她不想让母亲再受煎熬。然而这一切其实早已被艾草所洞察到了。在与女儿的一段对话中,女儿想母亲认错,艾草叹息到:你们自己的生活要自己去打算,一个女孩子家没结婚就生小孩——还有你的弟弟那么乖、懂事,一切正常,却——女儿惊奇的问母亲:原来你已经知道了。母亲回道:他的事,我怎么可能不知道。我现在希望他以后额可以遇到一个好女孩可以改变他。言语间的无奈让人心头一颤,然而艾草对这一事实无法接受时,她仍然保持了一份理性和试着去理解,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的一份宽容的心态。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台湾的另一部电影,李安的《喜宴》。同是受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父辈一代,在爱与传统的观念中,痛苦的反思和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但值得肯定的是艾草似乎比喜宴中的父母要开通一些,至少是她没有逼儿子结婚,传宗接代的压力也没有加在小海的身上。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比较唯美和理想化的电影,或者说台湾跟大陆的观念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台湾人更开放一些,而大陆的又是什么状况呢?

艾草(2008)

又名:Artemisia

上映日期:2008-06-08(中国台湾)片长:85分钟

主演:潘丽丽 莫子仪 周姮吟 唐振刚 陈希圣 

导演:姜秀琼 编剧:曾玉洁 Yu-Chieh Tseng

艾草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