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10年6月15日)
BBC关于披头士的纪录片《披头士·时光印记(The Beatles on Record)》做得很偷懒,只着眼于这支流行乐史上最伟大,最成功、最具影响力乐队的音乐历程,淡化了其后期成员间的矛盾纠葛,关于解散的因由也是一笔带过,力图让观众的视听集中在披头士出色的音乐中,直到《The End》,从严格意义上说,该片更像是初级扫盲版的披头士纪录片。
天才的集合、经典的曲目、时光的印记、岁月的流逝,恍惚间,吉他仿佛化身为钟摆,音符俨然跳跃成秒针,在不停歇的创作中,人生已从欢快青春走向沉重熟男,EMI位于阿比街(Abbey Road)的录音室,见证了一个传奇乐队的起落聚散,仿佛一场流行乐盛宴的始末。
全片以真实人物的言谈为旁白,通过披头士自1962年至解散时的固定成员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以及音乐制作人乔治·马丁对披头士音乐之路的言词注解,让观众犹如一下子跌进了过去的美好时光,结合彼时图片、录音和影像资料,仿佛瞬间进行了一次时光穿越,亲眼目睹了披头士从一脸稚气、热爱音乐的利物浦男孩,逐渐走向成熟,乃至“沧桑”,有时甚至还有点颓,仿佛精神境界的诉求变幻在与现实的摩擦碰撞中,不断变奏升华,令他们的音乐更丰富也更具风格,每个成员的面目神情也愈发拥有一种哲思般的神秘色彩(长发的列侬很像耶稣)。
纪录片始于1962年披头士在阿比街录制他们的第一支单曲《Love Me Do/PS I Love You》,结束于7年后的最后一张专辑《Abbey Road》,期间对他们每张专辑的音乐特色加以提点,如从第一张专辑《Please Please Me》到他们的第一张美国专辑《Meet the Beatles》,从清新的《Something New》到迷幻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从第一部电影《A Hard Day's Night》的音乐喜剧到动画片《Yellow Submarine》的音乐制作,处处闪现出披头士出类拔萃的音乐天赋和创造才能。
该片也捎带手地以旧画面展示出了披头士在英国的轰动和在美国的风靡,仿佛表明了披头士成为一种影响至今的文化现象是必然的。无疑,披头士的音乐之所以能玩转地球,是因为它的生命力,它是不断创新的,它是变化的,而且变化得成功而不凡,每张专辑在编曲、旋律以及乐器的表现方面都日趋精湛,同时,披头士能在音乐上不断有所建树是因为他们善于汲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乐的养分,如印度音乐,在将吉他演奏和其他各国乐器的融合贯通方面,披头士做到了一定境界,不仅极大地丰富扩展了音乐的可能性,还令听觉想象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地方。
纪录片的后部分有几个洋子的镜头,看时难免想起很多陈年隐疾。一个乐队拥有多个才华横溢的天才,矛盾自然不会少,何况这是一个集中了天平+双子+双鱼+巨蟹的组合。该片没有深挖那些隐疾,更没提及1980年列侬的被刺杀和01年哈里斯的病逝,只止步于1969年。作为一部专述一个影响力如此巨大乐队的纪录片,这种有所回避的解读方式似乎不足以满足观看需求,不过藉此重温披头士那些动听的老歌,也是不错的选择,还因或朴素或华丽的纪实画面而产生一种应景应情的回溯感。
披头士最后一张专辑《Abbey Road》的封面上,成员们排成一列,大步流星地跨过人行道的经典图片,仿佛预示着他们将继续音乐旅程,只是那以后,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和目标为流行音乐带来新鲜和回味。如今,健在的保罗·麦卡特尼和林戈·斯塔尔依旧活跃在乐坛,现在距离麦卡特尼的生日还有三天,谨以此文略表祝贺。
(若听披头士的《yesterday》,可点击http://nicolew.blog.hexun.com/51819545_d.html)

披头士·时光印记The Beatles on Record(2009)

上映日期:2009-09-06(英国)片长:58分钟

主演:约翰·列侬 乔治·哈里逊 林戈·斯塔尔 保罗·麦卡特尼 

导演:鲍勃·斯米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