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cía Lorca,1898年-1936年,又译作洛加或洛迦,西班牙诗人、剧作家。曾在马德里大学就读,他早期的诗集有《诗篇》、《歌集》等。成名作是《吉普赛谣曲》,该书和另外一本《深歌集》中诗篇均使用吉普赛风格写成。他后来在美国纽约市旅行时写下《在纽约》,批评美国对弱小者的欺压和资本家的贪婪。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初期,他支持共和国民主政府,反对法西斯主义叛军,后在西班牙格拉纳达省遭弗朗西斯科·佛郎哥的军队残忍杀害并将尸体抛入一个废弃的墓穴。佛朗哥当权后,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他的作品一直在西班牙遭禁,后来佛朗哥虽然允许他的作品出版,但他的生平以及同性恋身份在佛朗哥去世前一直是被禁止讨论的话题。洛尔卡是西班牙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洛加在格林纳达大学就读时,对很多科目深感厌烦,却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爱爱尔兰同性恋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导师马丁·多米尼格·贝鲁达教授慧眼识材,鼓励洛加通过旅行来扩大生活经验。洛加听从导师的建议,周游了西班牙,并将旅行经历写成《山河印象》(Impressions and Landscapes)一书,于1918年出版。
1924年,洛加出于好玩,参加了一项吉普赛诗歌竞赛,不料竟一炮打红。然而,吉普赛诗歌所特有的韵律只能通过大声朗读才能得以充分表现,而仅靠阅读印刷的诗集并不足以让人领会其中的魅力,因此洛加虽然已经创作了大量吉普赛风格的诗歌,却并不热衷于付印出版,直到1928年才出版了《吉普赛民谣》(Romancero Gitano),并于1931年出版《深歌诗集》(Poems of the Deep Song)(深歌为吉普赛诗歌的风格之一)。这两本诗集不仅确立了他在西班牙文坛的地位,而且使他赢得了吉普赛人的尊敬和爱戴。
旅美之行标志着洛加文学生涯的转折点,他开始从一名田园诗人转变为社会批评家。他与纽约的西班牙语作家(包括拉丁美洲作家)打成一片,并经常光顾黑人居住的哈莱姆区。“除了黑人艺术,纽约是自动化与机械造就的一堆废墟。”他曾这样写道。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诗歌后来被整理成《一个诗人在纽约》(A Poet in NewYork),于死后出版。《一个诗人在纽约》是洛加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纽约在他的笔下是一个为机器所操纵的毫无生息的城市,而有色人种在其中受到压迫。
海外的自由生活使洛加开始大胆地探讨同性恋。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长诗《惠特曼颂》(Ode to Walt Whitman)表现出对于同性恋的矛盾心理,他一方面赞美以惠特曼为代表的崇尚自然的同性恋,称他为“美丽的老年人”,“热爱粗毯下的身躯”;另一方面,他对于那些“那些眼睛带绿的男人,热爱男人却只能让嘴唇在沉默中燃烧”的感伤压抑的同性恋者表现出同情;然而,他对城市里那些拿腔做调的同性恋者表现出极大的蔑视,称他们“毫无男人气”(faggots),并认为他们将自己与惠特曼牵扯在一起,简直是一种亵渎。
回到西班牙后,正值西班牙成立共和国。民主与开放的气氛使洛加迎来了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他成功地创作了诗剧《血染的婚礼》(Blood Wedding)、《耶玛》(Yerma)、《伯那达·阿尔巴的房间》(The House of Bernarda Alba),大多表现暴力家庭和社区如何受到暴力的拆散,并对深受压迫的安达鲁西亚妇女表现出极大同情。这些作品是本世纪最成功的诗剧作品。洛加认为戏剧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剧场是哭泣和欢笑的学校,在这个免费的法庭上,过时或者错误的道德信条受到了质疑,人们对人心的永恒道义作出了活生生的演绎”。他亲自组织剧团,将自己的作品搬上舞台,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在这段时期,洛加爱上工程专业学生拉菲尔·罗德里戈·拉本(Rafael Rodriguez Rapun),开始了一场持续到他生命终点的热恋。拉本同时是剧团的秘书,跟随着洛加旅行到全国各地。这场恋情激发洛加写下了《暗色爱情的十四行诗》(Sonnets of Dark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