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会大厦由钢筋搭建的外轮廓将苍劲有力的阴影投射在大理石地板上,随着太阳缓缓挪动,中间的城中骨骼如同时针在大地上转过了四季,提醒着人们国家和平与民主的意义,福斯特又在他的草图本上勾勒出了初具雏形的一笔灵感。在观看纪录片《你的建筑重几何》,我着迷于汇丰银行大楼拔地而起,好像那个年代香港快速发展的经济,踏上不可阻拦的列车;着迷于斯坦斯泰德机场,以乘客的旅行感受为出发点,兼顾磅礴与实用,重塑世界对于大型国际机场的设计思路;着迷于天空竖琴Millau Viaduct,穿针引线般的设计行云流水……优秀的建筑设计时雅俗共赏的,她并不因建筑设计师的天马行空而让人们感觉难以捉摸,而会让有着不同生活环境,成长背景的人在第一次看见她时都会为之驻足,通过其张力传达着设计者对于世界的认识、生活的向往或者生命的热爱。通过本次实习,刚刚浅尝建筑学的我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理解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建筑的本质就是创造空间,什么样的建筑可以被认为是美的,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表现自己对于美的理解是我近些天思考最多的问题。

景观设计师枡野俊明说过:“我造园的技艺不会超过我自身的修行。” 建筑师的表达一定是和自己的精神内核以及设计功力相匹配的。提高对建筑美学的理解与自身底蕴的积累息息相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人的思想是灵动的,但总表现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因此,想要创造美,首先应该感受美,这就与日常的学习积累密切相关。并不仅限于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对于社会生活,语言文学等所有事物的美的感受,只有在内在足够丰富和从容时,对美的表达才会由内而外的散发。

那么,如何将建筑美学体现在设计中呢?通过对经典纪录片的观赏,我产生了自己的认识。

建筑设计要与功能相适应

建筑设计应首先为其实用性与安全性服务。我翻阅了“机械美学”理论的提出者勒.柯布西耶的相关材料,他是一位伟大且富有争议的划时代人物,他定义了现代建筑的基本构型,由他所提出的“机器美学”理论至今仍在影响着相当一部分从业者。“机械美学”的代表作之一——巴黎“光辉之城”城市设计项目,体现着勒.柯布西耶极具理性思维的城市和建筑设计理念。在勒·柯布西耶的著作中记载着他城市建设的四个目标:提供高效的通讯网络、确保全市广阔的绿化面积、增加获得阳光的机会、减少城市交通,体现了他对城市设计中实用主义的理解。

勒柯布西耶捍卫阶级平等,他的建筑前提之一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功能,而不管用户的出身和社会阶层如何。柯布西耶的城市机器美学将城市看作是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这个观念在当时二战后亟待建设的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大力的推广,然而伴随着人类工业化乃至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城市内部的系统关系也变的复杂起来。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所形成的城市运行机制在很大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开始出现非线性的特征,传统的机械理论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快速变化的城市发展需求。随着城市复杂性的不断提升,基于系统科学基础下的城市复杂系统论逐渐成为指导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传统“机械美学”早已在批判性的讨论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我们仍可以对“机械美学”的现实意义进行更深地思考,建筑以及城市的设计初衷便是供人居住和活动,贴合建筑实用性的设计会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最大便利,是形成美的感受的第一步。为可以追求张力而背离使用初衷的设计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只会成为设计师的哗众取宠。我不禁想起了小学的一篇课文介绍初代迪士尼主题公园充满传奇色彩的人行道设计。格罗培斯大师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却在迪士尼公园的路径设计上大伤脑筋。最终,格罗培斯创新性的选择将迪斯尼提前开放的半年,根据草地被踩出的有窄有宽,优雅自然的小道铺设人行道。在1971年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大道至简,莫过于此。

设计应服务于设计主旨

卡恩之子在拜访贝聿铭时,贝聿铭留给他的一句话:建筑的生命是长久的,也许在建成的几年间无法得到肯定,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即使它的表面侵蚀剥落,设计师的思想却在此时永存。这种感动无需言语,当画面经过降格处理后,建筑安静地纹丝不动地伫立在天地光影行云流水的变幻之中时,犹如宇宙间孤独而虔诚的祈祷者,超越时空,光芒万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以红色外结构装饰,从外部看犹如一条巨龙俯首盘踞,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有的博大与谦逊。伦敦市政厅外墙采用具有很强开放性的玻璃墙,其意图在于强调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设计力求能够表达国家民主制度的实施过程的公开性。内部楼梯的设计仿佛历史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步伐,指引着伦敦人民走向未来。优秀的设计拥有其明确的主旨和内核,主旨明确的设计更利于建筑师构造建筑的叙事性。对于建筑师来说,叙事的持久吸引力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与感知城市运作方式及与空间互动的方式。它并没有将建筑简化为纯粹的风格或对技术的强调,而是突出了建筑的体验维度。卢卡斯叙事博物馆从外形看像似一个太空飞船,正如博物馆官网上所写的那样,该博物馆的特色在于“探索视觉故事艺术”。 建筑最外圈的连续走廊提供了人们探索整个建筑的连续性通道。在建筑中的行走过程是了解星球大战的一个探索过程,也是完成整个叙事线探索的过程。

要掌握设计的叙事性,明确设计的主旨是最重要的,每一个细节的展现都应为其主题服务,这样的设计虽有时形散,却可以保持神聚。行人理解建筑的精神便可更轻松的抓住中心,不会感觉强行拼凑而毫无逻辑,而这样的设计需要设计师牢固的专业素养和强有力的表现力,背后是设计师深厚的专业积累和人格养成。

设计应时刻注重“协调”

巴克明斯特富勒转头问福斯特说:您的建筑重几何?轻盈的设计与沉重的结构的矛盾后来被福特斯称为塞恩斯伯里中心设计中“最不美的地方”。这其实是建筑和谐性的问题,优秀的建筑应该与其周围环境协调,与其建筑材料协调,与身处其中人们的感官协调,广义的说,也应该与地球生态文明相协调。

协调是方方面面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句话道出了建筑设计与声音的协调所在。建筑作为一门综合学科,从美学、哲学上汲取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启发。思想家歌德在谈到建筑是一种凝固的音乐时认为:“建筑所引起的心情很接近音乐的效果。”其韵律感,给使用者所带来的情绪变化、心理感受丝毫不亚于一段乐章。同样的,建筑设计与建筑结构、视听触觉上的统一,都是不可小视的细节。而建筑与环境和生态的协调更是建筑设计和使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重要的不是建筑,也不是一个工作室的建筑风格,而是其中蕴含的哲理,在我的声明结束以后,它会继续发展,有他自己的生命,我认为那才是最难的设计。《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中卡恩之子的旅程还在继续,他站在孟加拉国会大楼的广场前,看着熙来攘往的异国人民,听着他们的讲述和赞赏;《福斯特先生:你的建筑重几何》中福斯特经过与癌症的斗争,重新站在滑雪马拉松的路途上。飞行、滑雪、机械结构……当这些大师提到自己的爱好时都如数家珍,这些热爱的事物编织成了他们的人生,与他们的建筑风格密不可分。包括他们对待建筑学的热情一样,是他们对待生命的敬畏也是他们对待生活的热爱。永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万事万物的热爱,是一名建筑师终身学习,充满活力的重要法宝。而作为初入茅庐的我,更要注重永葆对专业的热情,投身学习和实践。


您的建筑重几何,福斯特先生?How Much Does Your Building Weigh, Mr Foster?(2010)

上映日期:2010-02-13片长:78分钟

主演:Norman Foster 

导演:Carlos Carcas Norberto López Ama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