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就觉得跟Into The Wild有些像。后者大概两年前看过,三遍,触动很大。至今还能想起里面的一些细节。

感觉两部电影的相似点太多,我是说过程。Wild的主人公没有Tracks这么幸运。当然两部电影都是改编自真实的故事。

还有Wild的配乐简直了,Tracks感觉要差点。

罗宾坚持要独自一人从澳大利亚中部穿越沙漠到达印度洋。她说她知道自己不是专业的探险家,但是她还是要去,别人问她问什么坚持要去,她回答为什么不。

其实想去就已经是很好的理由了,所以导演一直在影片中贯穿的关于罗宾童年的回忆,每次我都感觉没有必要而且牵强。罗宾完成穿越后写了本自传,我想这些童年的阴影应该是来自这里。但我想如果影片不说明原因,或者至少不这么生硬,反而会显得更自然和真实:就是想去,而且去了,并且回来。就这么简单,不是挺好。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你知道只需要暂时战胜它就可以获得安宁和平和,但是这安宁也只是暂时的。

我一直想到马克思讲的“人是社会性动物”,特别有道理。由于能力有限,每个人都必须依赖他人才能生存。但人又有很强的自尊或者自负的倾向,有时候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这就是为什么罗宾出行前要寻求国家地理杂志的资助,但又跟杂志派来的摄影师就多长时间来拍(打(补))摄(扰(给))她一次而讨价还价。

不能不拍?不行,杂志要吸引读者。不能不联系杂志?不行,长途穿越要有合适的装备。那既然如此,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穿越(一开始的目的)是不可能了,那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我觉得意义就在于,她去了,至少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去尽量避免别人的打扰。

这就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想法和现实的差距时时候所能做的吧。我觉得比那些胡乱揣测别人动机,或者对别人坚持自我的行为妄加评论的人,可爱得多。

但是我觉得导演把记者和游客拍得有些太肤浅了,就只是作为衬托,或者作为现代社会肤浅一面的缩影。但不正是这些人,这些拼命工作之后,有时间有钱出来旅游的人,为主人公的旅程买单的吗(间接)?更直接的,那个土著向导,直接吓唬游客要钱。所以这个社会并没有谁比谁更高尚,你可以追求你的只有对自己才有意义的理想,甚至不惜生命;但你却必须借助别人的力量,而这些人可能只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才能够帮助你。所以当他们拿着相机来拍照求合影,罗宾可以觉得烦,但是导演,还有什么可批判?

或者说,要不是那些努力工作的人,哪来的人拍这电影?因此,只是怀揣理想面对现实时,人们的选择不同。大部分人选择妥协,所以我们想看看那些没有妥协的人是怎么样的。看过也就算了。要是所有人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反而大家都实现不了。

实在忍不住想跟Wild再比较一番。
1. 都是计划好久的“不可能”的旅行。一个要去Alaska,一个要横穿沙漠。
2. Wild是真正的独自一人(所以挂了)。Tracks是有摄影师不时来拍照。
3. 路途上都要靠给人打工。农场,酒吧,骆驼农庄。
4. 路上都有各种好心人帮助。而且主人公可能跟这些陌生人反而更加容易相处。
5. Wild中别人的忠告:射杀猎物后要迅速处理不然会烂掉。Tracks中:看到野生骆驼直接开枪。
6. Wild中最难忘的镜头:熊遇、裹在睡袋中等瞳孔慢慢放大。Tracks中:暂时没想到。
7. Wild中的配乐真的特别棒,个人感觉。

沙漠驼影Tracks(2013)

又名:踪迹

上映日期:2013-08-29(威尼斯电影节)片长:110分钟

主演: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亚当·德赖弗 艾玛·布斯 杰西卡·托维 

导演:约翰·卡兰 编剧:马里昂·尼尔森 Marion Nelson/罗宾·戴维森 Robyn David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