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3-25

棉花:棉花的道德


这部纪录片是2014年发行的。翻出来看,是因为这两天闹的新疆棉花事件。从业近20年,第一次看到全网讨论新疆棉花的道德问题,不得不说这是个进步。

影片发行之后,我国棉花种植发生了根本改变。走向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为了印证自己脑中的时间线,去查了点资料。摘录如下:

《我国棉花生产机械化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2015.5 王勇等发布在《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1.我国已基本实现棉桦机械化耕整地,代表为新疆兵团棉田种植区;

2.机械铺膜播自动机一次性铺膜和播种作业无后继续作业,必将成为机械化种植的趋势;

3、苗期机械揭膜比人械揭膜效率高、损失小要大力推广;

4、田间管理,即棉田植保机新疆兵团一直是领头羊,自2008年引入喷雾机开始到自主研发;

5、棉花采收机械化,我国自1950年起开始研究,1997年第一台自走式三行采棉机,2003年大型自走采棉机开始就用;2015年采收机器人开始研究;

6、棉花打包,60年代自主研发第一台的打包机,2004年克服机采棉加工机械化“瓶颈”;

最后文章预计因劳动力缺失和技术突破,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必将推行。

2015-2021 农业无人机的普及性应用和机械化的发展已经不用再说太多。

新的历史篇章早已书写。

纯谈纪录片吧。

拍的很好,就是离现在时间线比较久了。2014年发行的,自述历经9年,故推断素材收集时间为2005-2013年,恰好与脑中十几年前的棉花产业印象吻合。

开场就是灵魂拷问:“最后棉花穿到谁身上,你知道吗?”
农业生产是一个很累的事儿,这大概是个共识。影片也的确反映出这种苦。
做为一个在江汉平原长大的70年代出生的人,我也种过棉花、摘过棉花,吃过棉籽油;所以我知道没有地膜的年代是用稻草来保温的;我也曾在釆摘棉花时被棉桃夹扎的手指鲜血淋淋;也更忘不了小时候摘棉花(棉花开的花)时被大人追着打骂的场景;大一点曾跟着交棉车去棉花站看过热闹(种棉花之前和种粮食一样是有上交任务的,买布是需要布票的),长长的各种板车队伍在棉站排很长很长的队,每辆车上都堆着高高的棉花包,
我很小就知道,棉花
是金贵的。
摘棉花是要抢时间的,一定要连续晴天。太阳足够了,棉桃才会自然炸裂,吐出雪白的棉花来;而一旦连续阴雨,裂开缝的棉桃会进水,光照连续不足,还没有来得及炸裂的棉桃就会烂掉。
晴天摘棉花是个苦活儿,腰上系着一个大布袋,站在棉田里顶着太阳摘;当年还在上学,个矮不用太弯腰,记忆里就是拖着大棉花袋子在棉田里怎么都拖不动。大人就很惨,弯一天腰。记得当时有人试图带个凳子坐着摘,结果压根不可行,还被大家嘲笑。话说我也没摘几次,却对摘棉这活儿记忆深刻,大约就是因为被桃夹尖扎手指是真的很痛。
下雨天其实也不能休息,下雨之前大人会把地里的没有炸开棉桃摘回来,下雨坐在家里剥棉桃比在地里摘棉花还痛苦,因为还是绿色的棉桃很硬,很难剥;虽然剥出来的棉花没有自然炸裂的棉花好,但奶奶总是把剥出来的棉花晒干了给我们做棉衣棉鞋(节约布票);我最喜欢玩的就是在阳光下从簸箕里拿出一朵晒干却依旧是扁扁的棉花慢慢地拉开,可以拉的长长,看着雪白的棉花纤维,觉得真是神奇。
影片中的辛苦是真实的。但这也是大多数人长久以来留在印象中“传统农业”。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我的印象中似乎地膜出现的比较早,有了地膜就不用挑稻草去地里铺起来保温,然后有了喷药的机器,接着播种也有机械了.......2015年之后,没几天,似乎一下子种棉花就不需要什么人工了。

丢开棉花种植角度不谈,我个人倒是非常想知道片子的拍的村子变化和小女孩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样。毕竟2006到2021是15年的岁月(小姑娘的作文显示2006年)。
纺织厂和服装厂我是2003年之后才接触的,去过的服装厂比纺织厂总数上多太多了。
片中纺织厂的车间、工人的服装和板车透出浓厚的年代感,在后面镜头里厂门口的钟显示2007年,听口音应该是河南地区的纺织厂;我个人没去过河南地区的纺织厂,但长三角和珠三角、山东一带的各种纺织厂去过几十家。整体来说,纺织厂工作条件差异很大,有的完全现代化,压根全车间没几个人,实现全部的自动化生产,人工就是监控一下,在机器异常的情况下去处理就行了;我也见过有工厂还坚持使用60、70年代的机器,生产条件就真和影片一样的,高温高湿棉尘飞扬;但这样的工厂近5年没有遇到过了。个人认为纺织厂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职业噪声和粉尘预防,大多数工厂工人工作时间基本上三班倒了,相较影片中的情况是进步了太多。
服装厂拍摄地目测广东广州新塘,生产车间某牛仔裤小厂;后面的贸易和验货(阿迪达斯)是不同的工厂;也就是至少有三个工厂出现。这个部分,整个状态都是十几年前的真实写照。
试想一条裤子成品售价8美金、5-6美金,如此低的价格中包括原料和加工生产,棉农、纺织工人、成衣工人在其中获得的劳动条件可想而知;随着在中国生产成本上升的,现在很难再有这个价格,这类低价产品订单转移到去更低成本的东南亚甚至非洲去了。现在无论是在广东还是江浙,一个针车工人月收入少于4000基本上招不到人。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条件大幅提升,于是这种低档服装(快时尚产业)生产链条开始往东南亚甚至非洲转移。资本是血腥的,品牌是逐利的。他们应该为此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摘棉专列,简直是女性专列。男人呢?男人不出去打工家庭的改善靠女性一方?很想吐嘈一下。
专列上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唱的太好听了。“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有这吃和穿。你要不相信哪请往那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中国的女性真是伟大!
整体来说,片子手法纯熟,棉花从种到衣故事丰满,但缺少了消费者和买家视角。假如现在再拍一个,对比一起看就很有意思了。
“最后棉花穿到谁身上,你知道吗?”
PS:搜到B站网友2019年回复;片中种植地点是五家渠市103团1连,这个纪录片的新疆的片段就是在我们村拍的,我还看到了我爸爸十几年前的样子,片中那个说要学医的小女孩新疆医科大学已经毕业正在读研,现在的村里已经和视频中有了很大的区别,但是,视频中的这些农民们还是年复一年的种植着棉花,一如往常一样的辛苦,只是现在再也没有从河南来拾棉花的人了,都是机器采棉花,最后希望以后的生活能越来越好!

纯影评。


棉花(2014)

又名:Cotton

上映日期:2014-11(中国台湾金马影展)片长:93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周浩 编剧:周浩 Hao 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