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过的一个木偶剧,最后小蟋蟀消失时的光芒四射,让人印象深刻。
其实对比原著,木偶剧的剧情实际上做了一些修改。虽然除旧迎新的意味比较浓厚,但是可以接受。
木偶剧剧情的bug在于没有说明官府为什么单单找男主去抓蛐蛐。原著说是男主受刀笔小吏的欺负,当了一个上下不讨好的里正,受到了各种任务摊派,但最终经过促织事件,得到了好的结果,所以原著故事有好人得好报,人品守恒定律的意味。
超越年代的场景精细程度,以及鲜活的人物造型,这都是上影厂的优点,这就不说了。这个木偶剧最大的看点还是在于对于蟋蟀活灵活现的展示,尤其是蟋蟀斗公鸡,蟋蟀相斗,到后来蟋蟀斗人,乃至于消失不见的场景,和画面的想象力,都是非常具有创意的。
孩子变身蟋蟀的剧情,原著中是一带而过,但却是原著故事当中的亮点。木偶剧中的展示非常有想法。通过孩子睡梦中的喃喃自语来说明已经和蟋蟀连成一体。这种方式更适合木偶剧,不会产生故弄玄虚的感觉给观众迷惑,表现力也更强。
最终的结尾还是符合当时社会的宣传风向的,由团圆结局变为悲剧结局。木偶剧对于原著剧情的改编也非常巧妙自然。木偶剧中,神奇小蛐蛐消失不见之后,依照皇帝大臣的秉性,一定会再次摊牌,从而造成木偶剧的悲剧结局。而原著中,孩子是在一年之后醒来的,完全可以理解为蛐蛐寿终正寝之后,孩子灵魂的自然回归,自然也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蛐蛐的再次摊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