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慎入。
刚刚看了Wikipedia上的介绍,意识到影片的字幕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前因后果跳跃,不易理解剧情。在希布与强盗去往土耳其军营的路上,曾经碰见过一队阿拉伯革命者,即那队询问强盗哪来英国手枪的人。他们问强盗是否看见那个英国人,他却对他们撒了谎。
实际上,革命者此时正在等待英国人的炸药,却不知强盗掳走了英国人的炸药,但没有告诉他们。
T.E.劳伦斯的《智慧七柱》中,曾提到阿拉伯革命者铁路游击的危险。汉志铁路修建于沙漠,周边几乎没有掩体。土耳其军队的装备又远比阿拉伯游击队精良。影片中革命者在与希布别过后,想必由于不确定英国人是否会来,只得冒险在铁路旁等待。没有炸药的革命者等候在铁路旁,就成了活靶子。他们遭到土耳其军队的屠杀,成为了希布后来在铁路边看到的尸体。也许开头英国人坚持必须出发的原因,正是革命者急需这批炸药。这个事件显然也触动了年幼的希布。面对革命者的尸体,希布转过头去,不忍再看。故而在影片的最后,强盗用这批炸药换了银币,希布明白了一切,悲愤交加地杀了他。
结尾处,希布说:“他杀了我的哥哥。”
实际上他知道,强盗杀的不仅是自己的哥哥。

还是感谢字幕组,为我们翻译艰深的阿拉伯语,可能还是约旦方言,使我们得以欣赏这样一部电影。
——————————————————
故事发生在一战时期的阿拉伯半岛。影片没有着意渲染宏大的场面,只是把一个贝都因少年的故事娓娓道来,叙事方式让人想起贝都因人篝火旁的夜话。因此,故事略显平淡。但我想平淡之下藏着耐人寻味的暗流。劫掠队长对男孩的网开一面,男孩在劫掠队长身上学到的勇敢,男孩突如其来的复仇,都隐藏着内心的矛盾与人性的挣扎。故事情节看似跳跃飘忽,但如与人物心理串联,就会连成细腻完整、惊心动魄的一环。然而太含蓄的表达会影响影片的整体效果。
斗胆猜测一下男孩最后开枪的原因。
一、从男孩个人来说,劫掠队长杀死了自己的哥哥与同伴,作为一个渐渐成熟起来的人,他必须为哥哥复仇,最终克服内心的犹豫、恐惧、悲伤。血债血偿,这是贝都因人千年的定例,是他作为一个成年人必须肩负的重担。
二、从阿拉伯民族、和电影的主旋律看。希布在旷野中已与劫掠队长相依为命,度过了艰难的沙漠。为什么希布在见到土耳其人之后却杀了他?影片的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
生存是最基本的需要,沙漠中的每一个个体都需要生存。但在那个年代,阿拉伯民族主义正在成熟,革命者们正奋力挣脱奥斯曼帝国的钳制。战争已经打响,阿拉伯人已经站在生死存亡的隘口。影片开头希布的父亲曾说:“泅渡红海者,无法知其幽深。”劫掠队长正是泅渡者。他在红海表面看到的仅仅是自己的生存,并选择与土耳其人合作。他无法意识到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危机。这个角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整个代表着守旧、蒙昧的群体。尽管他们有其经验与美德,但出于民族发展的愿景,和历史的必然,他必须要被象征着新生力量的少年,希布,杀死。
希布父亲在影片开头的最后一句话:“当你面对死亡之时,他们不会在你身旁。”同此理。希布不可相信狼群,阿拉伯人不可相信无视民族存亡的守旧派。他们可能暂时与你产生友谊,产生共同生存的同谋之情,但在真正的存亡之时,民族危机的时刻,他们不会站在身旁。所以电影特意将开枪的地点和时间选择在土耳其军营外,劫掠队长与土耳其交易完成的时刻,而不是在沙漠中,或者其他的任何时候,这样的处理或有其更深层次的考量。希布曾经坐在劫掠队长的骆驼后,由劫掠队长带他走过沙漠;现在,希布掌握了骆驼和方向,将来的路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

希布ذيب(2014)

又名:沙漠小野狼(港) / 特比 / Theeb

上映日期:2014-09-04(威尼斯电影节) / 2015-03-19(约旦)片长:100分钟

主演:贾赛里·阿尔·维塔特 侯赛因·萨拉曼·阿尔·斯维海因 哈萨· 

导演:纳吉·阿布·诺瓦 编剧:纳吉·阿布·诺瓦 Naji Abu Nowar/贝塞尔·甘杜尔 Bassel Ghand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