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黑白的电影照片,所以我看的版本可能是后期上色的。非常精彩的电影,无论导演还是演员,豆瓣评分不高,可能是因为电影的主题是妻子与情人的故事。
电影对情绪的拿捏非常准确,“三保”(秀子演)对男主的爱与不甘表现得很细腻。一方面她深爱男主,面对追求她的南先生,依然保持对男主的忠诚;另一方面,作为情人,看到男主懦弱地害怕他们的关系被人发现,痛苦锥心。终于想要与男主分手,又发现自己没有了酒吧,没有了子女,没有丈夫。一无所有。她嫉妒正室的妻子,而妻子也嫉恨她。在三角关系中,都是如此吧。两位演员都奉献了卓越的演技,把她们的情绪在细节的表情中呈现得非常丰富。
不过我关键还不是想说这个,而是叙事的逻辑和作为艺术品的情绪的逻辑之间的配合与背离。
1,作为叙事的遮蔽:观众一开始不知道两个孩子与三保之间的关系,因为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很自然很平常。后来才逐渐知道原来小儿子是三保的——再后来才知道原来大女儿也是三保的——最后知道妻子在婚前做过手术,是无法生育的,她很清楚这一点,这也是她为什么要想抚养私生子的原因。我们回过头再看丈夫告诉妻子,他的情人怀孕了,看她的反映,就有很不一样的感觉了,因为她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她是矛盾的。接下来,又通过三保的口,观众才知道,本来她不想要第二个,而且三保本来想要自己养大。但因为是儿子,所以妻子又想要过来养。说实话,三保真的是很委屈的,最后什么都没有,都被剥夺了。
2,这里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看这件事常规的处理方式。应该是丈夫和三保之间协商分手赔偿的事,然而电影中却是妻子与三保来谈,是很奇怪的。当然因为她们之间本来的怨恨谈崩了,最后彻底崩塌:三保只拿到区区50万日元;另一家则分崩离析,父母和子女反目。常规的逻辑,当然是丈夫和情人谈,爱恨交织之间,给一笔合适的赔偿,和平分手。即使妻子强势干预,但她是有软肋的,这时三保来要挟她的话,她也很难不满足三保的条件,或者至少两边各让一步,两百万来摆平。
3,继续谈谈这个会面的场景。三保把妻子带到自己朋友的饭店谈判,这位朋友也是一个老板的情人,老板送了她一个饭店。在谈判开始的时候,朋友把饭菜端上来,帮三保说了几句话,然后三保介绍说,她的饭店就是老板送给她的。当然,言下之意就是我也应该得到补偿。但是这里奇怪的是:她确实应该得到补偿,但是应该给她补偿的不是妻子,而是丈夫——就像那位老板一样。这里表面上逻辑是顺的,其实是拧着的。因为在妻子眼里,当然认为,不是我欠你,而是你欠我。从三保的角度,她当然应该是找丈夫谈的,但是导演希望她跟妻子,原因自然就是希望他们谈崩。
现实生活中,当然也有妻子主动找情人谈的,一般来说,是花钱让情人离开。电影中,三保主动找妻子谈,肯定是不合逻辑的。当然,导演并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所以,在前面的情节中,让妻子在投资咖啡厅的时候,独断专行,改变了丈夫的投资决定,表现出妻子在家里的强势地位和经济上的话语权。不过,即便如此,三保主动找她谈还是有些奇怪的,而丈夫不说合,也有点不合常理。
4,虽然但是,三保和妻子谈的时候。妻子说,有一件事是绝对不能谈的,于是三保也老老实实根本不提。最后妻子强硬表示,50万,一份不多给。三保也老老实实,只说自己经营酒吧的贡献,值得更多。三保这时根本不像一个在社会上三教九流混了十几年的酒吧老板娘,倒是像一个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而妻子也显得太不精明,在明显有重大软肋在对方手里的情况下,还把对方往死里逼,这些溢出人物设定的情节安排,都是为了情绪冲突最终能走向爆发。
5,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导演认为这样更符合三保的性格设定,而是因为导演要把这个故事导向悲剧和破裂,这样才能形成最后矛盾的总爆发,让他们各自内心的矛盾、委屈和纠结彻底发泄在观众面前,也让子女知道他们的父母的自私、懦弱和龌龊。如果他们真的如常规故事那样和平解决,矛盾和冲突就没有了。为了达到这个悲剧的结果,宁可放弃部分的行为合理性。
6,成濑巳喜男的另一部电影《情迷意乱》也是如此,男主最后的自杀其实是有些不符合一般的行为逻辑,因为女主虽然没有完全答应他,但是很明显已经表现出对他的爱意,他没有理由那样绝望。同样的,导演也是不得不让男主死去,否则就无法把剧中人物和观众的情绪汇聚到一个“极点”,产生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怜悯与恐惧”的情感效果。
7,这一类的叙事安排,我感觉是相当常见的,尤其是现实主义的文学中。非现实主义作品,人物的行为有更大的自由度,不需要符合所谓“可信性”,但是现实主义作品中,作者要在可信性和戏剧性之间寻找妥协。如果戏剧性是必须达成的目标,那么就只能牺牲一些可信性。当然作者会寻找一些方法,尽可能通过一些方法维护可信性,来说得圆,或者至少说得过去。例如电影中,通过妻子跟中间人安排咖啡馆投资的细节,来突出她在家里的强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