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向被认作是清明治世、太平盛世的重要表征。“夜不闭户”出自《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路不拾遗”出自贾谊《新书•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资治通鉴》讲到唐太宗“贞观之治”时,“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紧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博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旅野宿焉。’”但从现实状况来看,这无非就是一个美丽的想象,也不过是历史话语讲述者对于明君贤臣治世的一种美化而已。反过来,不管如何,这种情况的出现,毕竟是一种美好的现象,也是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追求。
《路边新事》的故事背景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个时期所谓的清明治世,也就是出品时期(十七年)。父亲经常给我讲到,做好事不留姓名,那个时代的人太单纯了。(此处的“单纯”也只是一种关于历史的想象,实际上未必如此。)意识形态话语出于建立太平盛世的目的,必然努力塑造“人民”的美好素质,就必然与一些基本的人类价值相沟通和借用。儿歌《一分钱》也是这个意思。
这还是我一直提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路边新事(1964)

片长:15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王树忱 编剧:马国亮 Guoliang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