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繁裕

《古巴花旦》是魏時煜導演的第三部紀錄長片,她的前作包括紀錄長片《紅日風暴》(與彭小蓮導演合作)(2009)、《金門銀光夢》(2014)和電視紀錄片《崔健:搖滾中國》(2006)、《王實味:被淹沒的作家》(2016)。觀其創作脈絡,可見一種追蹤意識,把離散的人物藉故事主角聚首一堂,而主角的生命因大小配角的去來而豐富立體。不同於魏導演關於胡風、王實味、伍錦霞的紀錄片,《古巴花旦》的主角不是已逝的歷史人物,而是活至今時今日、十分健談的兩位古巴婆婆,她們不只可以翻開舊照相簿,也會對着鏡頭閒話家常,甚至粉墨登場。

《古巴花旦》雖延續了《金門銀光夢》藉女性導演先驅伍錦霞所放映的華人海外史,但自有其獨特格局。故事的兩位女主角,一是華僑收養、純古巴血統但懂華語的何秋蘭,另一位是母親是古巴黑人、父親為華人但不懂華語的黃美玉。兩人「對倒」的血統和語言取向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加上她們身處東南亞、舊金山等核心華埠以外,一度在古巴夏灣拿華人社區以粵劇的表演藝術為業,她們的生命史於是因多重邊沿和矛盾而離奇。從這離奇之中感受到的陌生與熟悉,吸引觀眾沉醉於追溯歷史的過程,在回憶帶出的情感之中時而微笑、時而落淚。

故事前大半講述兩位古巴花旦的出生、相知、學藝和表演,她們身處之地,對於大多數華人觀眾而言,是遙遠的,只能藉想像構築其中與當地文化摻雜的社區狀態。粵劇這種源於廣東的藝術,雖然一直興旺,但在整體華人文化中,也一直保持着「次文化」的潮流與審美意趣。在共產革命爆發、古巴花旦息演後,故事在一系列的新聞紀錄片和對領導人印象的訪問後,進入兩位主角的老年。她們老而不頹,懷着尋索自己投身多年的藝術之根源的夢想,跨過大半個地球,而故事後段便敘述了她們在香港、廣州、佛山一帶的訪華旅程。

如果只有帶華人血統的黃美玉到中國去,觀眾很容易便會將其旅程定性為血族尋根,以中國本位的觀念作後離散解讀。然而,何秋蘭也到中國去,她與國家、歷史和人口意義上的「華人中心區」(中華人民共和國)無血無緣,如此,她到訪中國,並且表明希望每年都到中國去,是否表示她在想像上承繼了養父的血緣因而有意與中國的宗親結連?這在影片沒有交待,或許讓很多因居於中國而產生地理優越感的觀眾失望,而影片更明顯地表達的倒是她對粵劇這種超種族的藝術的熱愛和自豪 [繼續閱讀......]

古巴花旦(2018)

又名:Havana Divas

上映日期:2018-02-11(中国香港)片长:91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魏时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