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样的颜色。
像是绿巨人单膝跪在孩子面前的温柔,又像是离世前的圣人眼中的悲悯。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个小男孩。
他甩着胳膊行走在自由的山谷里带着耳机唱着歌。他的脸庞,稚嫩得如他的眼神一样。

如果可以,一个字都不再说。因为坏心眼的导演即将让你们看到,他与别的小孩不一样。
“不一样”是条很残酷的界线。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或许还可以用一些办法试着模糊掉这条界线, 但在小时候,“不一样”是一种灾难。
他比别的小孩,行动迟缓些。听得到讲话,却分辨不出词句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不知道该如何去回应那些渴望的笑脸所提出的要求。大人们的迫切让他觉得困惑,只好听歌。听歌,躲在音乐里安全又快乐,他甚至能准确的讲出每一首歌的年份与创作者。只可惜,这并不是一个讲述天才神童的故事。生活里啊,一颗钉子,要比荧幕上的一颗炮弹疼痛太多,这对普通的父母怎能够眼睁睁的看着,看自己年幼的儿子要用漫漫一生去承受这份自闭症带来的难以遮掩的“不一样”?

这是个讲述家庭的故事。我喜欢看讲述家庭的故事,几个人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被一种深刻的关系纠缠在一起,彼此间大量的相似与迥异,摩擦出剧烈的爱与矛盾。多奇怪,亲密关系似乎是一个荒谬的悖论,我们除去一切外衣处于一个心理退行的状态,却偏偏向对方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期望;我们一边苦口婆心的为对方付出一切,一边惊异于对方何以会如此冥顽不化。
李安的《饮食男女》中,父亲死活不同意女儿下厨房的念头,而当她长大确实做到他期望的那种出人头地,她唯一的念头却是要离开这个家。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中,儿子不惜以谎言来维系自尊并暗自期待着父亲哪怕十分微薄的一个肯定。约翰·威尔斯的《八月:奥色治郡》中,母女之间似血海深仇般竟要以最毒舌的语言刺痛对方,却不曾见彼此曾因之有过半点高兴。林克莱特的《爱在午夜降临前》中,终成夫妻的他们偏浪费一整个美好的夜晚来无休止的争执旧事,互相抨击、三观不合,却忘了曾经就是他们心意相投的笑着聊着走过了两个城市,才征服了我们这些痴迷的观众。
看他们争吵,为他们揪心,故事里谁也没有错,可就是想敲着他们的脑袋说,你们这些好人怎么就听不懂彼此说话了呢?于是,母亲竭力的否定儿子自闭症这一事实,并自作主张的安排好一切;父亲只想要儿子更快乐一点,却发现妻子的决定早已不容置疑。大女儿悄无声息的恋爱、初夜、分手,孤独的青春因为所有人对弟弟的关注变得更加孤独,没有人听她说什么,说与不说,都成空。直到有一天,女医生来到这个家里告诉他们,在这间屋子里,生病的或许不止小男孩一个——讲不出与听不到的,不仅是自闭症。

在我们的生活里,亲密关系,既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存在,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需求。起初是原生家庭,渐渐的,我们也会选择去成立新的家庭。人们如此迫切的想要建立一种长久稳定的归属,让自己以最本真的面目身在其中,却并不能总是保持得体与耐心。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的认为,对方理所当然会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意义,毕竟长久的岁月不正代表着了解和默契吗?但现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原因是,没有人会永远懂得,而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在彼此的桥梁上,你知不知道我们自己为自己设置下多少路障?
在沟通不良的状况下,你会发现人们真是太容易数怨并诉、翻扯旧账了,偏离主题简直像是一种天赋技能,然而在绕了一大圈子路之后,谁还会有力气重新找到当初的那块大石头,再真的搬开来仔细看一看呢?还有那个叫做“懂得”的存在,事实上人们更多的是打着“懂得”的旗号,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越来越丧失耐心,便以此为借口懒得去倾听对方真正想说,取而代之的是自以为是的打断,继而仓促的做出结论与评判。哪怕讲了无数个“是的”,后面永远还跟着无数个”但是”。然而真正摧毁桥梁的啊,其实是消极情感。消极会使得沟通具有破坏性,会将客观失去理性,上升为“批评”或者“人身攻击”。而尤其当最具破坏力的”蔑视“出现的时候,一触即发的防卫心理,将迅速在双方之间产生一座石墙——到了这一步,沟通几乎就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一个家的摇摇欲坠,总让人又叹息又无奈,何以走到这一步,相亲不相认,明明谁都没有错,但似乎谁都没有对。
当沟通成为冲突,如同走到分岔口,能否妥善解决显得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心理学中有个说法叫做“归因式冲突”,讲的是由于任何两个人在互动中都会持有不同的视角,而我们通常会本能性的对自己的做法做出更好的评价,自以为自己带有偏见的看法(谁的看法不是一己之见呢)才是真正客观而公正的,于是总难免陷入冲突之中。而在冲突中,如果把对方的过失理解为无心之过等种种外界原因,对方看起来就相对无可指责,而我们强烈的情绪便有些不合时宜,从而得以缓解;但相反如果把对方的过失归结为主观性的故意而为的话,我们就会由对其行为的愤怒,转化为对这个人本身的质疑,愤怒顺理成章。于是你会发现,真正良好的亲密关系却是那些往往不会恶意的去揣测对方的动机的关系,而“善意”的有趣之处在于,很多时候善意待人,反倒会成为善意待己。以善意来看待对方,不仅自然而然的就清除掉了许多路障,并且善意带来的反作用,好像也让沟通更温和些。再想一想,便会发现,似乎不仅沟通,诸事皆是如此。而意念的作用有何等大呢?《圣经》里说,“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嘹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沟通亦是如此,当我们身处于冲突中,相信对方能够改善其行为时,我们就会认为自己为解决冲突所付出的努力会得到报偿,因而更加积极的去解决;而反之当我们相信对方不可改变时,剩下的便只有束手无策与焦躁难安,事情亦再无可能得以解决了。

那么,这一家人最后好了吗?我想,当他们发现家人之间最好的关系不过是我们还在一起,是“我很想听到你想说的,而我所说你也有真的听到”,情况必然会好一些的。毕竟,是一家人啊。是的,他们好一些了,而生活也在继续。
其实也很想问一问你,那么,你有好些了吗?
如果知识不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好的话,那知识又有何意义呢?我曾经做的很不好,一直在反省。但愿你会好一些,但愿你遇到的懂得恰好是真的懂得。
但愿漫漫人生路,有人陪你一起走。

相对无言 第一季The A Word(2016)

主演:克里斯托弗·埃克莱斯顿 李·恩格里比 莫文·克里斯蒂 莫莉· 

导演:彼得·卡坦纽 多米尼克·勒克莱尔 苏珊·塔利 编剧:Peter Bowker

相对无言 第一季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