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01-10

福地:《福地》导演访谈

本文扒自影碟后附带的中字导演访谈,侵删。

导演:丹尼尔·伯德
编辑:赫伯特·汉格尔,宝拉·南丁格尔
采访安杰伊·瓦伊达,2013年1月

剧透警告:
这个采访揭露了重要的剧情发展和场景情况,我们建议您在观看完电影以后再看。

Q:“福地”是对一本书的改编,你能告诉我,你们对这小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你想把它翻拍成电影呢?

A:那时我根本没听说过那本书。当我意识到,这本书不是学校教程,而且,我在13岁就辍学了,开始工作。我所受教育的其余部分就十分“偶然”。二战之后,我报考了克拉科夫的一所美术学院,但是错过了许多普通课程。一天,我的朋友安德尔泽·祖劳斯基,他是个很有文化的人,他问我“你读过福地吗?”我说“没”,“读一下,你会喜欢的。”然后我就读这本书了……这就是上天的恩赐。

让我解释一下,这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在波兰文学中是很少见的。在波兰没人喜欢现实主义文学,大家喜欢幻想……我们的作家,都在漫谈我们有多堕落,或者我们应该有多大的目标。他们不喜欢写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

同时,一个右翼政治家,请了一个已经知名的,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雷蒙特——那个人写过一本叫“农夫”的小说,非常有名——来写一本关于罗兹的书。

罗兹是一座很奇怪的城市,3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交织在一起。首先,德国纺织制造业选择罗兹来建造工厂。为什么是罗兹呢,因为那里有水。纺织业制造中水是必需品。德国制造业率先在那里扎根了,然后犹太金融家们就来了,他们想让这座城市成为纺织工业的枢纽。罗兹有许多村落,那里都是没有工作的人,都是失业的农民。他们聚集到罗兹,就好像它是一片“福地乐土”。它是德国人的福地乐土,他们制造工厂;它是犹太人的福地乐土,他们剥削波兰工人们的血汗钱;到头来最可怜的是波兰工人们,他们都是农民、农妇,都是些从来没有在工厂做过体力活的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有妥协,只有冲突。

雷蒙特一开始只是铁路的监管员,他从没有当作家的打算,更别说诺贝尔奖获得者了。但是他有一种独特的本领:过目不忘。他和朋友们打赌,他只要盯着街上看20秒,就能复述出街上的任何细节,任何他见到的事物。一辆马车开过,马是怎么样的,车夫的帽子是怎么样的,2个坐着的女人,她们的衣服是怎么样的,路上行人的衣服是怎么样的,路上的行人面部表情是怎么样的……他什么都记住了。这太令我印象深刻了,很久以前我就发现了这点。我开始计划电影“福地”的拍摄,我知道出色的画家有时候能做到。但是作家呢,这真是无与伦比。这部电影讲了人们说的话,她们看到些什么,还有他们是谁。这种真实性是电影最好的题材。

罗兹有点类似美国的城市,所以说这本书有点像美国小说。雷蒙特写关于金钱的小说,波兰没有其他小说这么写。我问自己,金钱该如何在这部电影里刻画呢?我的主人公走进了酒吧,点了一杯啤酒和伏特加然后走了。突出付了多少钱吗?(笑)不……这完全是浪费时间,毁灭电影的美丽。但是在这里钱是主题,我喜欢那样。我想最后还是拍一部美国电影吧,那样就真正点缀金钱了。

我和3个合作过的年轻演员见了面,我很了解他们,他们和人物几乎一模一样,人物被演得很生动。我选择了故事的一个部分,故事最精彩的一部分。那个波兰人物是丹尼尔·欧布理恰斯基扮演的。

我是这样讲述这个故事的,他从他的田庄来,在卖了一家一档(?)以后,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建立了纺织工厂,1个是犹太人,1个是德国人,这似乎是最棒的伙伴搭档了。但是其他的罗兹工厂老板不想要更多的竞争对手,没人想要更多的工厂,更多的竞争。3个好朋友把所有的钱都砸在了工厂上,并且努力工作。这已经不只是赚钱了,这是他们的理想,他们在向命运挑战。在罗兹,这是他们的时代,这将会是“他们的”城市。不幸的是,现实是残酷的,其他老板有他们的经营之道。工厂倒闭了,他们不得不重头再来。

这样的结局是我的主意,小说里不是这样写的。在电影里,这个故事一直持续到1905年,暴动爆发了。工人们,在工厂里呆了很长时间后觉醒了,并且有了组织性。工厂,马克思主义说过……往往让建造它的人处于危险之中。工人们开始有疑问:“他们是谁,为什么他们工作了那么久,只有这么点钱”,这就引发了叛乱。这都在1905年发生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的电影故事在1905年终止。

这部电影有点激进。在我的检验人员看来。他们很担心在评论家们给出好的评论之前,电影会不会通过审核。但我曾经拍过“大理石人”“地下水道”“灰烬与钻石”……这些电影都很有争议,甚至卷起了一场政治风暴。检查员做了决定(笑),很有意思……表扬了电影,但是不能在任何复查中提及导演的名字。他们最终决定电影是“合格”的,特别是因为它是在1905年结束的,那是工人们正在反抗资本家,这是个比较好的结局……但是导演没有被表扬,所以这部电影最好匿名。

我专注于剧情方面,但这对剧本来说是很残酷的。我想描绘生活中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把它们描绘得栩栩如生,每个细节都要做到位。但同时,我也想保留一些情感元素,这就是我加入父亲和未婚妻角色的原因。他们都是波兰人物,跟着主人公从乡下来的。很显然他的故乡是渐渐被遗忘的,那个世界很快就不存在了。

欧布理恰斯基的角色形象是新社会出现的一个映射,他准备好加入新的秩序,一个工业的新世界,正在进行科技革命,他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想。事实上他什么都做不了,任何事。在这场游戏之中他该怎么做呢,他可以和德国女人结婚,一个富商的女儿,这样他就能做工厂老板了,所以他就立刻甩了自己的未婚妻。这个波兰角色并不是一个崇高的形象,那种可以对周围环境不为所动的形象。所以他融入了这个社会,为了生存,他必须入乡随俗。

噢,我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罗兹,上帝赐予了我这部戏的灵感,我甚至觉得我有点配不上创造这部戏。二战之后罗兹毫发未损,但很快,这座城市失去了它的圣洁。时间,就是当苏联在罗兹收商品税的时候,商业突然间开始缩水,罗兹一下就被榨干了,那段时期十分黑暗。那时经济不景气,投资很少,经济停滞不前的时间来临了,新的机器没人买,没人造新的工厂,没人造高楼了,罗兹开始衰败了……等着有人来把这一切拍成电影。

我在罗兹电影学校学习了三年,但对这座城市一无所知,什么也不知道。我知道有博物馆,2个剧院,还有电影学校。我对这些工厂完全没有概念,我完全对这些不感兴趣,只有当我开始准备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开始调研,我才意识到这座城市以前是多么的纯洁。19世纪的马路还健在,有许多可以用作拍摄的工厂,人们投了19世纪一些别墅的窗帘,但是其他都没动。在洛杉矶,当他们把这部电影给奥斯卡组委会的时候,第一个问题是“这些东西花了多少钱”。这些东西不要钱,就在那里而已……等着别人拿它们来拍电影。

那里有我害怕的东西么?我有点害怕设计这个犹太人,德国人,波兰人的问题,因为这个组合不可能毫无问题。这种设定意味着持续不断的问题,在战争之后更是如此,我见证了战争。在我电影里的犹太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不是犹太人区和大屠杀的受害者,发生的一切真是太可怕了。这里,犹太人的角色莫伊·维尔特由沃伊切赫·暜绍尼亚克扮演,是个幽默的,充满智慧,活泼的角色,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演绎手法。

让我们震惊,并且伤害到我们的,是当我们去了洛杉矶,向奥斯卡组委会呈上我们的作品,他们说这部电影是“反犹太人”的。很显然,“反犹太人”的地方在,那个金融巨头的妻子和波兰的工业家私奔了,就是丹尼尔·欧布理恰斯基扮演的那位。她去柏林纵情狂欢,然后她偷偷地离开了她丈夫。他们对波兰女人也有疑问,波兰女人乖乖呆在家,弹钢琴,多愁善感,而犹太人的女人像女霸主一样跑到柏林。

我那时还在想,评论家们会怎么看待这一段呢,很显然这部电影得不了奥斯卡奖了,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我发现这部电影在美国影院是禁播的。“福地”在那儿永远不会出现。我当时对这部电影进军世界电影市场很有信心。不,没什么,然后我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电影是波兰的,而波兰被认为是反犹太的,所以这部电影也肯定是反犹太的。事实上,如果没有犹太人的元素,就没有问题。但显然,波兰人只能把犹太人刻画得比较另类,因为“波兰是反犹太”的。所以,他们不情愿播放一部会引起争端的电影。我觉得这很不公平。已经40年了,没人有勇气播放这部电影,没有人。我没有成为美国导演的意向,但我还在拍电影(笑)。

每次我看这部电影,它都让我身临其境。我想“应该改变一下吗?”“为什么他应该离开?也许别人应该离开。”“我该怎么改剧情呢?”我有了新的想法,从不同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也许有些地方需要删减,移动,或者加一些东西。这部电影依旧存活于我的脑海,这很奇怪,与所有其他事情都有很大的不同(笑)。

福地Ziemia obiecana(1975)

又名:乐土 / Land of Promise

上映日期:1975-02-21片长:179分钟

主演: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 沃捷希奇·帕斯佐尼亚克 安德烈·瑟韦林 

导演:安杰伊·瓦伊达 编剧: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 Wladyslaw Stanislaw Reymont/安杰依·瓦伊达 Andrzej Waj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