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晋


诺兰新电影《奥本海默》塑造了一个沉默的科学家形象。作为主角,奥本海默的扮演者基里安·墨菲全程都在收着演,他的慌乱、不安、愧疚、幽默、自负都并不外显,他就像一个塌陷的黑洞,吸收着各种情绪,然后在湖水一样的瞳孔里变成一圈圈波纹罢了。在庞大的出演人员里,主角反而最像是一个旁观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殊的设计。


在影片其中一幕,马特·达蒙饰演的格罗夫斯中将冲进实验室,对某一件事大为不满,怒吼批评,一位工作人员当场说受不了了,拂袖而去,而奥本海默既没有挽留,也没有阻止中将说话,等了一会儿,则语调沉稳和中将说“不是所有人都像我这样情绪稳定的”。在另一个场景,泰勒被众科学家排挤而走,奥本海默自始至终没有任何发言,泰勒走后,奥本海默镇定自若地安排继任人,然后出门挽留泰勒,仿佛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在他理性的谋划之中。


在这两个场景里,奥本海默展现了超人的冷静,甚至可以称之为相当恐怖的情绪控制力。然而整部电影,奥本海默并不是没有崩溃的时候,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崩溃的时刻并不出现于对原子弹的懊悔中,而是出现于情人自杀的时候。奥本海默完全被击垮了,瘫倒在寒冷的树林野外。他被撕裂的原因不是因为公共的道德事件,而是自身的道德事件。


要解释这一点,必须关注奥本海默的崩溃的原因。奥本海默的角色塑造一直是克制的,但是这代表他没有焦虑吗?奥本海默的焦虑从求学时候就开始显现,夜晚惊醒的量子碰撞、电弧,都深刻展现了他的焦虑。他在焦虑什么呢?是在焦虑科学发现的谜底?量子原理的理论?应该不止于此,他真正焦虑的是他的位置,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处于什么位置上,他的生存焦虑紧紧依附于超脱物质世界的可视领域,他思索着抽象的力场,但是这“抽象”又那么显著地影响着真实世界。这种拉扯和矛盾的关系正是他内心的写照:他既想成名,又想远离。


面对第一次见面的中将,还有第一次上课的学生,奥本海默展现出整部电影屈指可数的幽默、松弛、外放的姿态,那是因为在这两个场景里,他都是绝对的话事者,主导着对话的进度。尤其是第一次上课的学生,他急不可耐地抢话,不断推进他的讲解,事实上根本不在意学生的回答是什么。奥本海默扮演着他熟悉的角色,敏锐地塑造着他所能适应的形象,当奥本海默不能主导的时候,他不得不收敛。


奥本海默用沉默和吸收,形成对抗指责和被动的方法。


在电影里,奥本海默的身边之人反而都张牙舞爪得多,性格特别的突出,中将诚实,施特劳斯圆滑,妻子直率,泰勒恃才傲物,各个角色都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张扬。但是奥本海默反而成为了人物关系的中心。诺兰似乎用这样的方式推动叙事,也用这样的方式暗示我们,奥本海默的乖张不在外面,而在内心深处。


作为最重要的镜像人物出现的,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无论精神还是状态都身处叙事之外,身处事态之外,身处旋涡之外,他扮演的不只是智者的功能,提醒奥本海默注意他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爱因斯坦也扮演着奥本海默的一种可能性。爱因斯坦提到了自己被离开祖国的经历,并以此劝说奥本海默。奥本海默的回答非常经典,他说但是我爱这个国家。奥本海默是深陷于此的人,深陷于神圣形象的异化之中。但是他应付得足够好,因为他把自己的情感表达藏了起来。


这种情感隐藏撕裂于片尾,神圣形象的异化被消极了。在讲座的时候他已经深受其害,他看着跺脚狂欢的人们,奥本海默看到的是深受核弹危害的苦难景象,但是嘴里说的话却完全不同,不是忏悔,而是迎合观众的演讲。然而,面对杜鲁门,他却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是为什么呢?也许,奥本海默面对大众,反而产生了害怕的情绪,只有面对真正的权力权威,他释放的是一种无害的反抗姿态。因为总统只会让他仕途不顺,大众却会摧毁他的所有形象和位置。他毕竟无法原谅自己,但是更无法失去位置。


片尾,爱因斯坦已经忧心忡忡地离开。奥本海默的内心此时升起来的是半个被摧毁的地球,那其实不是现实的世界,而是他的世界。奥本海默不是一个自私的人,只是他习惯了接受,也就习惯了失去。他真正的痛苦在此——就像量子理论,他很清楚真正的高尚在于理论造福,而不是军事应用。但是不接受现实的世功,量子理论也许就没有出头之日。他成了真正的世俗的成功者,科学的实现者,尽管他内心并不认同。他内心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并不排斥世俗的功名,就像他没有挽留离开科学组的人,但也不参加驱逐他们走的人。奥本海默也许算不上哲学家阿伦特说的“平庸的恶”,他至多是“平庸的善”。


奥本海默的内心波动无法通过表演来实现,配乐却暴露了全部。始终不安、崇高、悠扬、刺激的配乐铺满了整部电影,只有在核爆和演讲的时候停止,也许只有在这两个时刻创造了他的麻木,之前和之后他都无所适从,也不知道如何对待他给世界带来的改变。他参与了历史,却只能被历史吸收,成为黑洞。奥本海默的内心撕裂是非常隐秘的,他清楚地看着自己被撕裂。除了沉默,他找不到其他办法。
面对氢弹和原子弹的态度转变,庭审组委会拷问过他,奥本海默的解释是苍白的。真正的原因也许是他不愿意承认的,因为原子弹是他可以主导的,氢弹却不是他的原创。奥本海默当然是出于道德拷问的原因加深了自己的选择合理性,让自己更加接受这一立场。


电影里还有个细节,奥本海默在初步建立研究区的时候,身穿军装出现,他的朋友奚落他让他赶紧换掉。转场,接下来的一个镜头场景,奥本海默认真塑造着专属自己的衣着符号,帽子,烟斗,西装,这就像他特意塑造出来的科学家知识分子形象,告诉世人。事实证明,他实现了个人符号的建立。他认同朋友换掉军装的建议,只是因为军装太显眼,他不想被指责贪慕虚荣,但他愿意被高看。


很显然,奥本海默内心燃烧着名利、燃烧着世功、燃烧着被人认可的渴望,只是这种渴望他自己并不愿意被人看出,也不愿意自己看出。他崇拜爱因斯坦的形象,一个宠辱不惊、飘然于外,备受尊荣敬仰的形象。但是奥本海默没有做到,他只做到了一半,于是宠辱不惊退而取其次,变成了沉默,飘然于外退而求其次变成了前后不一,备受尊荣变成了褒贬各半,但无论怎么样,电影里,奥本海默看着《时代周刊》里的自己巨幅头像,他很满足,也很羞愧。他的矛盾无法解决。在外人施特劳斯看来,他极具蛊惑性,科学家都被他吸引,但施特劳斯并不清楚,那不仅是因为奥本海默的才华,更多是奥本海默的内向沉默,给了他人情绪外放的机会。奥本海默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是他身上狂放的骄傲贪婪和内敛的沉默自省的惊人结合,接触他的人都能在此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奥本海默本人却为此永远地焦虑着,寻找不到自己生存的位置。奥本海默的犹豫、游离、忍耐、好脾气就像面对世界变化的保护和自卫,他沉默着,把自己变成了冰冷的黑洞,从此热能燃烧,湖水泛波,奥本海默的嘴里的烟慢慢熄灭。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