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稀疏的职场剧观影量,本没有资格对《未生》在其同类中的位置进行一论述,但我认为它归属于最优秀的那一列——
这部职场剧是如此清晰地展示了职场的无意义啊。
职场剧的本质是什么?是让职场人获得基于职业的尊严的艺术时空。为了这一目的,它当然会有大量的艺术处理,最常见的便是抒发医生、警察、律师等“精英”职业的使命感,在人人都会有的日常琐屑或情感纠葛中,去不断堆积然后倾泻而下生命的珍贵、正义的必然、公平的渴望。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职场剧的艺术处理必须基于现实,所有职业的细节必须是扎实的。如果说前述职业的舞台—手术室、监狱、法庭—尚不属于日常耳濡目染之处,因此还有适当可以虚构的空间(但有原则的作品即使无法租借到这些实际场所,也会派出实摄团队记录后在摄影棚中搭建),一部以贸易公司为背景的作品则必须在更为狭窄的空间中复刻真实,并且因为失去了美感距离的缓冲地带,一不当心就会因失真而变得“难看”。这一点在大陆白领职场剧中近乎致命。没有长时间的、各类型公司工作经验的编剧写出的职场剧是强行在职业特性中套入冲突,而非观察到职业特性中可能存在的冲突,然后加之以艺术创造。
但《未生》不是这样。它像是一本离职的资深员工写出的畅销书。真亦假时假亦真。而且比畅销书更棒的是,它不是什么爽文,而是在写人,写一个老套的主角成长的故事,写一个没有生死相搏的平庸的职业地带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最大的冲突是什么呢?是一个因为前半生囿于围棋而一事无成的高中肄业生能不能留在一家大公司里做个外贸职员。这个故事经历的时间又多久呢?不算童年下棋闪回的话,满打满算三年(在one inter的两年,在吴次长小公司的一年)。这个故事换了几个场景呢?张格莱家,one inter大厦、小酒馆、小公司办公室,唯一劲爆一点的只有开头和结尾的约旦镜头。
在这样一个结构松散到近乎寥寥几笔的结构中,作者用丰富的细节搭建了一个有变化而又圆融的故事。我非常喜欢的是在one inter大厦中的场景切换,无外乎就是这么几个地方:办公室、会议室、庭院、天台、茶水间、楼梯间、电梯间、卫生间、大厅。办公室和会议室中主要是和业务相关的情节发展——张格莱初入职场的手足无措、磕磕巴巴地完成了PT、提议约旦案又提议非主流的PT形式、第一次成为了项目负责人又自动请辞、最后被无声地告知没有通过转正。庭院和茶水间是交流的场所,打招呼、交换小心情、八卦,也承担一些“被其他人听到了不该听的话”的作用。天台是被办公室压抑到快窒息时的出口,所有重要的心灵变化几乎都发生在这里。电梯间和楼梯间是两个封闭的场所,但电梯间是“短暂时间里的交流”,而楼梯间则是“不想被人看到一个人静静”。仅从这些空间和它们承载的剧情来看,这是非常自洽于大公司的职场生活的逻辑的。
也是为了符合逻辑,这部剧十分精心地用“人情”去平衡了“事业”所未能达到观影高潮。简单来说,就是张格莱、营业三组和同期们的业务开展屡屡受挫,即使有过高昂也不会给出观众想象中的“奖励”。比如营业三组在揭发朴科长的犯罪后,被同仁们视为告密者,虽占理、虽无辜,但不想有牵扯;之后在张格莱“胆大妄为”的提议下,决定重启约旦case,在大量倾戈中用“倒置”的PT杀出一条血路,甚至还有了一段“wuli公司”的小高潮,可是没有交代这个case给了营业三组什么好处,观众看到的只有金代理无法升职,张格莱转正无望。然而每一次奖励的落空,都是人情的升华。营业三组的几个人感情越来越深,张格莱和同期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在副线安金怡中,这个套路同样被玩得炉火纯青。安金怡在马部长强迫下,仍然犹豫不想放弃自己的case,让人对她的反抗有一个隐隐期待,但在夏代理和郑科长的劝说下她还是放弃,而马部长仍然为无理的事追骂到资源组。郑科长挺身反抗,事后小组们龟缩在楼梯间,组员们安慰吓得浑身发抖的科长。安金怡没有得到事业的成功,甚至无法展现她真正的实力,但观众不会因为失望而觉得剧作难看,因为作者给了我们TA认为更好的东西,而我们也真的认可——那就是人和人的真情。即使只是片刻流露,在职场这片寸草不生的荒原上,那也弥足珍贵。
然而这流露的真情是如此真切而从容地照射出职场的无意义,也即工作本身的无意义。这无意义,剧作至少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刻画,并且我确信它是有意为之。第一,它把“业务”和“政治”对立起来,有条不紊地描画了吴科长为代表的这么一个只想干好业务,不想搞政治,厌恶站队二次招待甩锅等事的失败的领导者。他的失败体现为,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去办成本来可以轻松办成的业务,手下无法升职,做了正义的事情但被周围人忌惮疏远。此片处理的好的地方是,没有把吴科长拍成一个什么都不懂、不管的愣头青,他是知其不可而不为之。一个真正想做好工作的人,不是一个职场需要的人,甚至不是一个在职场受尊重的人,这是工作的无意义。
第二,它不断描绘着工作和人情的冲突,以人情的淡薄或醇厚来反照工作的无意义。张锡律夸耀代理对他不薄,但很快发现对方是个什么都让他做、又要抢功劳、又要占他便宜的人。安金怡工作能力爆表,但因为是个女人,被组内处处排挤,不得不靠端茶送水的丫鬟行径换取融入。宣次长在晕倒后发现对她表忠心的“当做家人一样”的下属只是把她的倒下当做往上爬的绝佳机会。但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东西在支撑着他们继续。每次吴科长受挫、悲哀之时,作者几乎都会让稚子给他打来电话,在奶声奶气的对话中让他明确养家糊口即是工作的目的。然而,工作事实上是在让这些人远离家人而不是靠近他们,支撑家庭的代价是得不到家庭——宣次长的女儿画的妈妈没有脸;吴科长的老婆抱怨他不陪孩子;张格莱的母亲总在深夜才能见到儿子;金代理更惨,到现在都没结婚,但如果不工作,连相亲的资本都没有。工作让我们和厌恶我们的人紧密相接,让我们和爱我们的人疏远隔离,这是工作的无意义。
第三,它不断提到公司一词,有时把它当做一个能创造更大价值的系统,但更多时候把它刻画为一个冰冷的巨型机器、一个不断异化人的无情机制。所以被解雇的前辈对吴科长说:“要在大公司坚持下去,因为外面,是地狱。”在大公司里是斗争、压抑、不幸,但这一切全都可控,而在大公司之外,是已经变成螺丝钉的人不知道怎么才能活得像个人。张格莱说,棋子即使不在了,游戏依然要继续。吴科长的难解心结,前员工的意外去世对公司和其他人近乎没有任何影响。公司是如何对待给它创造了利润的人呢?用一些固定的条文去衡量他们的失误,用巨大的空白去忽视他们的危机。几年前,吴科长默许了开除合同工,他为自己不能负责始终内疚。因此时光流转,这一次他选择自己离开,如果公司需要一个替罪羊,那么就让自己成为这个替罪羊,如果公司不会承担责任,那么就自己承担责任。一个绝妙的细节是最后一集的ED中观众突然发现,吴科长和张格莱的第一次相见不是在公司,而是在殡仪馆——吴科长失去了自己承诺过的下属,张格莱失去了支撑自己围棋事业的父亲,两人的失去在日后将成为互相的补全,这又在回应第二集时吴科长醉酒后就把张格莱叫做“我们的孩子”而张格莱鬼畜倒放这句话若干遍。人和人的感情是可以在公司之外延续的。而在吴科长和张格莱离开后,金代理也离开了,因为他受不了“那个十五楼”,但后加入的千科长只能在天台缅怀并遥想这些昔日战友们。即使那是个钢铁机器,也有让人无法放弃的地方;即使和同仁们有过真情,也未必能在新的地方并肩作战。工作让我们委身于公司这个体制下,成为离不开工作的人,而不是工作离不开的人,这是工作的无意义。
还有一个角度,是剧作没有直接刻画而我始终怀疑的,那就是张格莱本身。在最开始,吴科长问他你有什么能说服我要你的吗,他说,努力,因为他从来没有努力过,他的努力是一个刚出炉的新产品。这句话听起来特别像鸡汤心理咨询——“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努力?因为我们害怕努力之后结果依然不好,我们希望归咎于自己不努力,而不是自己没有能力。”但这实实在在是谎言啊。张格莱在凌晨便利店打工时、在清晨下工在上班人群中逆流回家时,都会看棋谱;从十几岁开始,每一盘棋都记录了棋谱,分析了自己为什么赢,为什么输;而他的战绩是,学棋一年后就能三连胜九段选手,比赛中从来没有落出过四强,如果不是因为家庭原因一定会成为职业棋手。这样一个人,不仅比绝大部分人努力过,其努力的层次也高得多——那是和天赋配合的努力,是意欲沾染人类最杰出优美的领地的努力。也许已经见过真理的人在职场中努力,被质疑,被排挤,被淘汰。我不由共情这是最大的无意义。
正因如此,约旦的片首片尾在我看来犹如幻梦,尽管它努力拍得热闹而不失诗意,甚至还有点豪迈。毕竟职场剧的最后我们不能结尾于工作的无意义,观众们在看完剧作后仍然要回到他们的现实中,去上班,去加班,去站队,去八卦,去聚餐,去拿钱,去失业。
我们活着总要有点意义。
每当张格莱和营业三组面对不想好好做业务,追名逐誉,过河拆桥的事逼们,我总是代替他们说几句他们从未说过的台词:你没错,只不过你所在意的东西对我毫无价值。




未生미생(2014)

又名:Misaeng / Incomplete Life

主演:任时完 李星民 姜素拉 姜河那 卞约汉 金大明 申恩廷 朴解 

导演:金元锡 编剧:郑有贞/尹胎镐 Tae-Ho Yoon

未生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