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没有为意:据称大师Manoel de Oliveira这部新作《青楼红杏四十年》(Belle Toujours)是布纽尔《青楼红杏》(Belle de Jour)的续集。入场前,我对“前传”是零认识。

* * *

电影在我不知道四十年前发生过什么事的情况下揭开序幕。长方型的银幕,工整地装载了整队管弦乐团,不玩镜头剪接,水平角度拍摄着乐团的演奏,就这样奏了好几分钟,让你可以投入到差点以为自己是穿上礼服在古典音乐厅当座上客时,才慢慢打出戏名,导演和演员名单等等,好戏正式上场。

主人公Henri Husson没八十岁也有七十了,他正是和你一起欣赏这场音乐会的欧陆绅士。优美的古典旋律似乎也抓不住这个老人的注意。他开始心不在焉,顾盼了一下就给他发现对面的观众席有个他认识的贵妇。Henri不顾唐突失礼向贵妇挥手,可是贵妇装作看不见。

电影的前数十分钟,就是Henri这个老人家与贵妇缓慢地表演着一幕幕“躲与寻”。没有看过“前传”的观众,最初可能还以为这对男女是老相好。后来透过Henri与陌生酒保的得意吹虚,Henri那副衣冠禽兽为老不尊的丑陋面目才开始现形。观众知道了那个贵妇就是当年的青楼红杏Séverine Serizy。她衣食无忧,有个有钱有地位又英俊又疼爱她的医生丈夫,可是她饱食终日无所事是就是满脑子变态的性幻想,喜欢被人虐待、糟蹋、强暴。为了满足自已被虐的性欲,她跑了去当高级妓女。因为她是瞒着丈夫操此荒唐勾当,所以只能在日间开业,她化名叫Belle de Jour,白昼美人。

Henri不是Séverine的旧情人,却是世上唯一知道Séverine这段不光彩往事的人。Henri一心寻回Séverine,就是要唤起Séverine这段花了半生去隐藏的阴暗记忆。

电影的分场以巴黎的鸟瞰夜色相间,每次皆奏起华丽的管弦乐。两个主角穿的衣服、乘的座驾、行走之间的建筑物,以至用的家具,都是上流级数,正好和他们谈话的下流内容形成天堂与地狱的对比。

最后一幕,男女主角结束“躲与寻”,终于正面交锋。Henri果然是上流贵族,找了个宫廷VIP厅(这类香港豪宅广告爱用的场景,巴黎其实满街都是),配三个下人服侍他们来进五道菜法国大餐。洋烛泪尽,Henri把灯也关掉,再一次施展他的下流技俩。

我在戏院中猜测估计前尘往时,如在捉迷藏,相当好玩;到后来找回“前传”来个真相大白时,如印证迷语结果,非常过瘾。如此盲打误撞的观映经验实在美妙。


* * *

de Oliveira拍了一部在叙事手法上与布纽尔大异其趣的后续,布纽尔的写实手法中仍然保留了若干超现实场面(主要来自Séverine的性猎奇和性幻想),四十年后的后续真的有如老人家反朴归真,只余下看似沉闷的平淡笔触。de Oliveira虽然将戏剧效果约制了,然而,撕破中产阶级以至上流社会假面目的主旋律却是一脉相承,力量有增无减,甚至可以说是发扬光大,透视魔鬼的骨骼。

《青楼红杏》主要写的是Séverine的空洞与迷失,四十年后回头看来,这些都变了风流韵事,你甚至可以宽容开明地说Séverine只是年少胡涂却不至罪大恶极。好一个医生夫人在年青时白日当娼、玩性虐待固然不光彩,但至少你情我愿,没有存心害人。《青楼红杏四十年》却让你体会到,最丑恶的还是道貌岸然的Henri,他玩弄人家的人性弱点,将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身上,人过花甲不但没有觉悟,反而变本加厉。

de Oliveira绝对是人老精鬼老灵没有白活九十多岁的殿堂大师。他用最不着痕迹的手工,把魔鬼都藏在电影的细节中。观众若能细心把它们抖出来,电影就不会沉闷,七十分钟转眼就过。

附连结原文刊于: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587

青楼红杏四十年Belle toujours(2006)

又名:永远美丽

上映日期:2006-09-08片长:68分钟

主演:米歇尔·皮科利 布鲁·欧吉尔 Ricardo Trêpa 

导演: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 编剧: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 Manoel de Olivei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