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7-05-24

安迪·沃霍尔:爱恨渥霍

艺术这个东西确实很难说清楚,同样的作品,有人极度喜欢到了狂热的地步,于是才有几千万美元的艺术品拍卖价格;有人极度厌恶甚至嗤之以鼻,于是几千万的东西对他等于零。

同样两个极端的评价在这个长相怪异的东欧裔美国人身上可能最能说明问题,喜欢他的人把他当成波普之神,是他把高不可攀的优雅艺术带进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讨厌他的人觉得他是垃圾艺术家,浓重商业因素让他浑身上下充满了铜臭味道。

于是这个长3个小时,分上下两集的记录片,完全真实的记录了这个名字很“窝火”的现代艺术大师的一生,片中包含许多珍贵的照片、胶片、谈话记录以及好友访谈,基本做到了客观记录,好坏任由观者评述。

下面则是我个人对他及波普艺术的看法: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波普甚至不能称其为艺术,至少和大都会博物馆的那些展品有天壤之别,其中糅合了大量的现代流行和商业广告元素。但是,波普的本质恰恰就是将传统的高雅艺术降低了N个档次,带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当中,毕竟,谁说就蒙娜里莎的微笑是艺术,而梦露的微笑就不是艺术?谁说思想者就是艺术,而你家里的可口可乐瓶子就不是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渥霍的确是先导者和开路人,彻底颠覆了社会意识对传统艺术的定义,成为现代平面设计及广告业中不朽的传奇。

从渥霍本身来说,时代以及自身性格的缺陷让其一生更加曲折。卑微的出身和怪异的长相,让内向、自卑、宽容、性观念异常融其与一身。加之美国60年代社会的巨大文化思潮运动:跨掉的一代、摇滚乐的兴起、种族运动、性解放、冷战阴云、越战、政治巨变等等等等,让渥霍也不能幸免的陷入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革命当中。这当中,曾经一段时间他和地下乐队、地下电影打的火热,包括我相当喜欢的“地下丝绒”乐队,拍过电影,监制出过唱片,但我始终认为他的天赋在于平面艺术设计,这段“不务正业”的时间恰好是他个人创作生涯的黑暗时期。说老实话,他拍的电影被很多前卫艺术家奉为神作,在此恕我浅薄,我实在无法认为诸如《切尔西女郎》(虽然里面有我很喜欢的Nico)以及《帝国大厦》等片除了实验性意义外还有什么实际的含义。这段时期混乱的生活也直接导致了他被枪击,不过显然他的运气比列农好太多了。(讽刺的是,枪击他的女同与女权主义者维米莉•苏莲娜反而借此名声大造,她本来无人问津的小说《泡沫声明》成为女权主义作品中的经典)

好在死过一次后的渥霍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晚年的他重新回归了他擅长的丝网印刷等创作方式,虽然这段时间内他将其创作的商业价值榨取到了极限,但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

1987年,在预见性的创作了他一生最后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之后,渥霍死于胆囊外科手术,享年58岁。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A Documentary Film(2006)

又名:爱恨华荷

上映日期:2006-09-01片长:240分钟

主演:Paul Morrissey Irving Blum Lau 

导演:Ric Bur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