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电影是为了“记住”联航93号航班事件,记住是痛苦的,是困难的,但是记住也可以给人启迪,是可以给人智慧的。”
——《93号航班》的导演Pual"Greengrass
对于93号航班我只想说两个问题:人们带着怎样的心情看这部电影?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
什么样的观影心情?
在试着回答为什么要拍摄《93号航班》之前,先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观看这
部电影?
作为93号航班上遇难者的家属,他们是怎样的心情?
作为其他遇难者的家属,他们是怎样的心情?
作为亲历了9"11的美国人,他们是怎样的心情?
作为虽身处美国之外却无数次看过了9"11的现场画面,知道9"11事件大概的他国人,他们又是怎样
的心情?
影片的导演Greengrass是记者出身,为了拍摄〈93号〉他花费了多年的时间,走访了100多名93号班机遇难者亲友,与“9"11”事件调查团成员、地面人员及其他知情的军人甚至民间人士进行面谈,以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和拍摄素材。Greengrass说,“有40多名当年联航93号航班遇难者的家属为影片的拍摄提供了合作,例如他们为剧组提供有关遇难家人的详细情况。包括当天他们身上穿的衣服以及坐飞机时习惯吃什么糖果等细节。”
电影中运用了当日航班真实对话录音记录。演员的选择上避免运用大牌而减少电影的真实程度,而且遇难者扮演演员的挑选上,Greengrass是遵循着既与遇难者本人外貌上有些相似又有一定的表演基础的原则,甚至很多当时的地面人员扮演了他们自己。摄影方面,沿用了Greengrass一贯的纪实原则,就像他在〈血色星期天〉里的完美真实表现一样,〈93号〉里继续着手持摄影机的拍摄手法,晃动镜头,不规则跳接(包括多次的同轴跳接),保留现场噪音,不回避长时间的沉默,颇有一些“Dogme95”电影的影子。难怪Greengrass说,他想把这部电影拍成一部文献,一部几乎接近纪实的电影。
在9"11过去不到五年的现在,我们很难说,遇难者的家属已经真正从当年的阴霾里走出来,对于他们大部分人,走出那个“黑色星期二”的唯一方法也许就是“忘记”。都说时间能冲淡一切,这条规律无疑也是依靠“忘记”二字而显得长盛不衰。忘却那个血色清晨,忘却那一声撕裂平静的电话铃,忘却亲人在生命最后一刻透过电话对自己或平静或激动却同样撕心裂肺的呼唤,忘却他或她在出门前在最后
一抹的音容笑貌,那一瞥那一笑一举手一投足的记忆对在世者来说都是痛苦的折磨,被剧烈拉扯而撕裂的伤口,血肉模糊,露出白骨,痛——痛的无以复加,那么,学会忘却吧,忘却是伤口最好的良药,时间是忘却最好的载体,于是,四年半后,那个伤口已慢慢愈合,也许某个阴雨绵绵的日子,心底深处的他或她还会冒出来再次刺激那曾经最深的痛,然而也只是一刻罢了,逝者已去,生者还要继续生活,捂一下胸口,便也过去,日子趋于平静。
然而,就在这时,它跳了出来,穿着纪录片的“外衣”,它是如此真实,于是,有关那个血色清晨的一切宛若奔驰的疾电闪雷,每一小块的记忆片就像找到了其该有的皈依,迅速被“它”(如同细线一般)串联起来,所有已经忘却的画面全速完整的拼凑出最原始的姿态,不容选择地全部窜流到家属们脆弱的神经中,他们遥遥欲坠,身体战栗,伤口被撕裂,心灵最深处永远为他或她留着的那块柔嫩再次被触碰。
〈 93号〉的首映式上邀请了部分遇难者的亲属,在那几十分钟里,观众席上一片沉寂,很多人以手掩面,不忍再看,据报道甚至出现了“号啕大哭”的场面,尽管一些遇难者的家属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坚强,认为这部电影是“必要”的也是“勇敢”的,大部分家属都表现出了伤口被重新撕开的痛苦。不只是93号航班上的遇难者家属,在电影放映过程中,一位普通的美国人也痛哭了起来,她不停地说,“导演们不应该拍摄这样一部电影,他们的这一决定是完全错误的,美国人民并不需要这部电影。也许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这带给美国人民的却是更加悲痛的回忆”。在电影首映式上,据一位在美的华人作家所言,人们望着家属席上失声痛哭的死难者亲属,一同感受无辜者失去亲人之痛,“这真正是一部令人
痛苦的电影。”
同样,身处美国之外的我,在观看〈93号〉的过程中,也难抑心中的感慨,一架悬在半空的飞机,摇摆不定,上下起伏,44个无辜者的命运全都掌握在四个为了"真主"毅然实施自杀行动的穆斯林手上,当事人不知道四个劫持者到底要做什么,可是,我知道!当事人不知道他们的结局会怎样,可是,我知道!!我清楚地知道他们最终要走向哪里,无论44个机上的勇士如何行动都改变不了他们最终的命运,他们的命运在我观看这部电影前就已明了,因为它是一部被标榜为“纪录片”的好莱坞电影!
对93号航班的遇难者家属来说,看这部电影是一种痛苦,即使那些坚强地流露出支持这部电影的遇难者家属,想必,在看这部电影时定也会心痛难忍。
对于其他遇难者家属和亲历9"11的美国人来说,这同样是一次快愈合的伤口被重新揭开的痛的经历。
对于其他观众,这至少是一部会触动你心弦的电影,有意无意地你会为44个飞机上的勇士默默祈福,有些脆弱的你甚至也会心痛。
然而,心痛,心痛,心痛,不同的受众相似的观影心情背后藏着一块无法忽略的共同的基石——这是一部接近纪实的好莱坞电影,而它所依附的现实是那样广为人知且令人痛彻心扉!
遇难者家属或美国人心痛,因为银幕上的主人公就几乎是他们的亲人,或是与他们亲人有着同样遭遇的人,而银幕上正播放着他们生命中的最后时光,且这一刻如此突然、无奈又残忍。
美国之外的人心痛,因为在看电影之前,我们便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根据现实,无论片中的角色如何行动都改变不了他们最终的命运,或者说我们的感慨、我们的眼泪、我们的心痛正是因为44名勇士的机智勇敢与他们注定无法改变的命运的悖反里而产生,对看惯了好莱坞正义压倒邪恶的大团圆结局的我们,这样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灾难片是出乎我们观影习惯的,好莱坞电影经常为我们创造的“安全空间"被打破,我们的英雄失去了昔日的光环与所向披你的气质,不再像九命猫而“沦落”为常人,他们的一切反抗都无济于事。
什么样的拍摄目的?
将9"11的真实事件以近乎纪实的方式拍成故事片,且无论从演员、场景、摄像等方面都算到位,这一切注定了这部好莱坞电影的成功,难怪《93号》引发了影评界的热潮,而根据“5000万美元以上的夏季本土票房+时政关注引发的争议话题+媒体盛赞的连篇累牍=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公式,《93号》已经成为“2007年奥斯卡奖的第一热门候选”影片。
如果说,有机会获得奥斯卡提名是一部好莱坞影片的成功的话,观众观影后的痛苦是它成功的最大代价。《93号》结尾字幕表明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是奉献给93号航班的全体乘客和机组人员及他们的家庭,看完这部电影,看到这段文字,我突然想到了钱钟书先生在《围城》的序里写的一段话:“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不过,近来觉得献书也像“致身于国”、“还政于民”等等佳话,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说交付出去,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已的。大不了一本书,还不值得这样精巧地不老实,因此罢了”。
“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己的”,这句话何其简单,却又何其深刻,导演把作品献给了那些受害者和他们的家人,可是到头来,这部电影仍然是属于导演的,导演Greengrass属于好莱坞,可以说,《93号》本质上是属于好莱坞的。
就目前来看,《93号》带给观众的更多是拾回记忆的痛苦,于是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要重新撕开伤口?为什么要再次体验遭受偷袭,失去亲人之痛?导演Greengrass回答说“这一电影是为了“记住”联航93号航班事件,记住是痛苦的,是困难的,但是记住也可以给人启迪,是可以给人智慧的。”前两句的评论还算中肯,后两句的说法就显得冠冕堂皇了,其实,简单想一想,献给受难者、献给他们的家属都是套话,可以说,本质上,《93号》只是又一个好莱坞借助争论话题取得的成功的例子罢了。
《93号》虽然力图接近真实事件,体现纪录片特点,但由于材料的不完全及细节的无法确认,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导演的猜测成分,就这一点,制片方也已经公开承认。加入导演的猜测势必带上了导演自己对整个事件的理解和体验,作为一个成熟的好莱坞导演,Greengrass自然知道加入哪些元素能使得电影更感人、更煽情。
根据9"11调查报告表示,93号航班上的乘客在飞机飞行最后阶段与劫机者搏斗,而且没有证据证明乘客冲进了驾驶舱。事实上,调查报告暗示 “劫机者一直留在驾驶舱控制飞机,乘客则被挡在驾驶舱门外”。可电影呈现了乘客们利用装饮料的小车撞开了驾驶舱的门,冲进了驾驶舱,这直接迫使飞机最后坠落。而93号航班上的黑匣子则表明,可能最终是劫机者自己选择毁灭飞机,而非乘客们冲进了驾驶舱的原因。
根据影片的制片人之一利罗耶德"列文所言,《93号》的确有虚构的成份,但这么做是为了艺术需要,“我们的目的与9"11调查报告不同,我们是要把导演的意图表现出来,我们不是新闻记者,我们的导演是一名艺术家。。。。。。乘客是否冲进驾驶舱这一点并不重要,电影要反映的是一种气氛。”
于是,《93号》成为了这样一部电影,从大部分的内容,演员的选择及拍摄手法上来说,它是一部几乎接近真实的“类纪录片”,而从一些情节及细节上来说,它又是一部带上了戏剧性的故事片。借着“纪录片”的外壳,它把观众重新带回了那个血色清晨,撕开观众们还未完全愈合的伤口,打着 “为了纪念他们所以记住这一切”的旗号,它肆意蹂躏当事人的神经、消费他们的情感却又冠冕堂皇;藏着“故事片”的心脏,在一些桥段里,创作者以自己的创作体验和理解改变了真实或者说呈现了他所认为的真实,目的只是为了使这个“真实”的故事更感人更具催泪弹效果,最终《93号》以现在的面目见人。
近年来,好莱坞似乎越来越热衷于“纪实故事片”的拍摄,去年的《慕尼黑》和《撞车》即是最好的代表,后者可以说是这种类型的一种变体,而今年的《93号航班》是这种类型的最典型的代表,而今年下半年斯通的〈世贸中心〉同样将以9"11的题材呈现。斯通在〈JFK〉里说,战争是一个国家最好的挣钱渠道,也许对好莱坞来讲,多一些实事纷争、多一些动乱是其财源滚滚的秘诀。时隔近五年,好莱坞明白,9"11的题材是其不可放过的摇钱树,于是,有了〈93号航班〉,于是将要有〈世贸中心〉,于是,遇难者家属的情感与痛苦可以选择性理会,于是,所有利润利益在“献给英雄们和他们家人”的名义下变
得堂而皇之,于是,全世界观众在好莱坞的指挥棒下跳着小丑舞还在喊着,“好莱坞,你真牛!”
只是,五年,对受害者家属来说,是不是还太短?

06.07.22

93号航班Flight 93(2006)

又名:93号航班(电视电影版)

上映日期:2006-01-30片长:89分钟

主演:杰弗里·诺灵 Brennan Elliott Kendall 

导演:彼得·马克尔 编剧:Nevin Schre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