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乔治·哈里森是我最喜欢的beatle. 看完Living in the Material World之后,我审视了自己听The Beatles的历程,得出了一个颇惊人的结论:我很可能先爱上乔治,再爱上披头士。当然,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支乐队,只是那时候还没有听过太多他们的歌。
上中学的时候,某天,不知道为什么会从书店买来一本《The Beatles》,可能突然意识到是时候有必要了解一下他们。 封面上,乔治罕有地站在了最前面。一副不可一世的表情,有一双“拥有催眠术”的眼睛——这很可能也是在我当时买下这本书的理由(封面党?)。
安静、低调、有才华、与别不同、掩盖在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的光芒之下……这就是披头士时代的乔治·哈里森。
“We were on a top deck of a double decker bus in Liverpool, around where john lived, a place called Woolton, and nobody was on the bus late at night, and John said: well go on, let's see you play. I said: George, George, go on, get your guitar. So George unpacked his guitar, and he played the thing called Raunchy.” --Paul
(我们坐在利物浦的一辆双层巴士的上层,就在约翰以前住的那个地方附近,叫Woolton. 那时候很晚了,车上没有人,约翰说:你能弹两下么。我说:乔治,乔治,快去拿吉他呀。然后他拿出吉他,开始玩儿起来,那首曲子叫Raunchy. ——保罗)
50年代末的某一个深夜,在利物浦的那辆巴士上,15岁少年的吉他穿透了寂静——那是约翰·列侬第一次遇见乔治·哈里森。
2.
马丁·斯科塞斯又回到擅长的音乐纪录片范畴,被访者包括了那些乔治生前最接近的人,Eric Clapton, Tom Petty, Klauds Voormann, Pattie Boyd ..
“Quickly George understood what it was all about--dead and being alive. He just turned 18. And when you look into the picture, you can see his eyes, they are so full of protection for John, while John was falling a bit, sitting there.”
(乔治很快就明白了那到底是关于什么——死亡和生存。他那时刚18岁而已。当你仔细地看那张照片的时候,你能看到他的眼睛,充满了对约翰的保护。而约翰只是坐在那儿,独自沉思。)
——德国女摄影师Astrid Kirchherr回忆前披头士贝斯手Stuart Sutcliffe死后,约翰和乔治在斯图瓦特的画室流连的情景(Astrid当时是Stuart的未婚妻)。
Beatles组成的时候,乔治17岁,脸上甚至还没有出现棱角,笑起来的时候露出两只虎牙,那么无邪。他看起来甚至比实际年龄还要小——这也是为什么约翰初次认识乔治的时候,完全无意邀请他进乐队。
60年代,当Beatles享受着巨大的成功时,其他三位成员对着镁光灯自然的表情,衬托出的是乔治刻意回避的目光——他是披头士中最渴望个人空间的那个。
马丁很纯熟地在歌曲、图片、纪录片以及采访之间切换,除了穿插乔治晚年时代的采访片段,甚至还有乔治的“独白”,内容是他给母亲写的信。在马丁的纪录片世界里,我们离主人公越来越近,仿佛他也是这段纪录片的另一位被访者,以致我们忘了这个男人已经离开我们10年了。
3.
纵观Beatles的歌单,乔治贡献了一些被很多人都忽略了的好歌。Beatles的鼎盛时期(1963-1968)也是乔治的创作高峰。除了If I needed someone, Here comes the sun, I need you, Something这些走典型披头士路线的经典曲目之外,乔治写的很多歌都能与Lennon-McCartney的创作区分开来,包括受到印度音乐影响的、极具迷幻色彩的Within you, without you和Blue jar way. 他后半生对印度如此热爱,以致儿子的名字都要用印度的音符来命名。
当然不能不提的就是传奇般的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灵感来源于他当时所看的一本书,那就是《易经》。
I look at the world and I notice it's turning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
With every mistake we must surely be learning
Still my guitar gently weeps
在纪念乔治的音乐会上,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作为压轴歌曲,Eric Clapton带领一帮音乐人演绎了这首歌。乔治的儿子,Dhani,也在台上一同演奏。他看起来和他父亲年轻时候一模一样,只是一半的拉丁美血统让他看起来更有异国情调。他穿着一件白色T恤,在一抹沉重的色彩中尤为亮眼,好像没有任何悲伤,站在两鬓斑白的Clapton旁边,低头弹着吉他……我仿佛觉得乔治就在那里。
在物质世界里,他早已不在;但在精神世界里,他从来没有老去。
也未曾离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S. 纪录片是在BBC iplayer上看的,没有字幕,所以引用的台词都是听写出来,不一定完整。
后记:写下这篇影评大概一年多以后,我到了利物浦。参加了一个以披头士为主题的bus tour. 在这个旅行中,我到过了披头士成员的故居,他们歌曲中所描写过的地方,他们在利物浦初次演出的Carven等等。我在乔治儿时住过的房子前跟导游说:乔治是我最爱的Beatle.
他说:真的吗?那你可以高高兴兴地回家了。^_^
我的利物浦游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69bc70101a1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