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10-24

杀人短片:罪与罚

在我最初喜欢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时,我就知道《十诫》这个系列了。他最有名的电影包括《红》《白》《蓝》三部曲以及《两生花》都是踏入国际影坛后的作品,《十诫》无疑是他波兰影像中的代表作。而《杀人短片》(杀诫)可说是其中最重要也最震撼的一部作品。

很多基氏个人风格的标记,在这部电影中已经表现明显了,例如他对命运、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机遇”的强调,跳跃但充满张力的剪辑,一些看似偶然出现的无关人物,还有恰到好处的克制。基耶斯洛夫斯基并没有把一个宗教性质如此强烈的题材拍成对堕落现代的痛斥,而是表现了他一如既往的对普遍人生困境的关注。

从结构上说,《杀人短片》明显分为两部分:罪与罚。略去了所有无关紧要的过程,包括对杀人者的追捕、审判等细节,电影集中表现了杀人的行为,以及死刑的执行。前半部分杀人者的冷酷和后半部分行刑者的冷酷,两者宿命般的比照犹如报应不爽的古老循环。但基耶斯洛夫斯基显然并不打算把《杀人短片》拍成教化式的电影,他花费了大量篇幅来展现“机遇”对人生抉择那冥冥中的影响,就如片中律师所说的:“如果我当时有阻止他……”,电影中有太多“如果”了,如果杀人者去电影院的时候有电影上映,如果那个被害的出租车司机选择了载那两个等待他的乘客,如果照相馆的人看到杀人者妹妹的照片时温言几句,如果杀人者比另外两人慢一步抢到出租车……在电影后半部分,通过杀人者的讲述,更多的“如果”被展现出来:如果出事那天他们没有喝酒,如果他的妹妹没有意外死去,如果他没有离开家园……所有这些可能的“如果”都没有发生,才最终导致了杀人的结局。

在这种意义上说,基耶斯洛夫斯基对每个犯诫之人都是怜悯的,但又是冷酷的,因为他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呈现了或许是影史上最真实冷峻的死刑场景,仿佛上帝的审判般毫不留情。然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并非以最大的善来量度世人,也并非以最大的恶来看待世人,而是尽量不偏不倚地呈现人性中的恶与善。这本来就是人性的本相,片中的杀人者,单看其行为绝对是“恶”,但犯了杀诫的人并非就是十恶不赦,一个机遇的转折,一个偶然的发生,就可能导致错误的命运,这个人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

杀人短片Krótki film o zabijaniu(1988)

又名:杀人影片 / 杀诫 / 关于杀人的短片 / 教我如何去杀他 / 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

上映日期:1988-03-11(波兰)片长:84分钟

主演:米罗斯洛·巴卡 克日什托夫·格洛比什 扬·特萨利兹 比涅尤·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编剧: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茨 Krzysztof Piesiewicz

杀人短片的影评

邵遗
邵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