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熟悉那个年代美国的社会环境,不敢妄下判断。仅仅只能带入到当下中国的社会环境来理解。
如果放到现在,这个女主真的有点又当又立……老公不理解你,你当然可以选择离婚,选择追求自己的事业,这没问题。但既然当初丢下了孩子,就别回来要孩子。“我不够好,不能照顾好孩子”这个理由太婊了,低保户都能养出几个大学生,真正那么爱孩子,怎么可能为这样的理由一声不响离开孩子?说到底,这个妈妈很自私,且更爱自己,自己一切都好了,安定了,没有后顾之忧了,才来要孩子。
其实这个爸爸真的挺好的,人无完人,确实是大男子主义了、忽略老婆和孩子了,这个都是事实的短处,但同时这个爸爸努力赚钱养家、没有任何出轨行为,而且老婆离开之后,不管生活如何鸡飞蛋打,也一直努力照顾好儿子,儿子也确实被照顾得越来越好。最最最后,儿子被判给妈妈了,爸爸用那么温柔善良的方式告诉孩子要搬家的事儿,真是莫大的父爱。
但就是因为爸爸的“伪失败”,和妈妈的“真矫情”,让片子流露出一股直男癌的味道。男人有问题,但仅仅是瑕不掩瑜,整体还是好的,而且很能自省,很善于成长;女人看上去是个受害者、觉醒者,其实就是个事儿逼,一万个方法可以解决的事儿,非要抛夫弃子、离家出走;找到自己了又回来要孩子,巨婴把既要又要,完全是对独立女性的刻板印象。
不能认同女主是女性独立的代表。女性独立是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保持内心的独立,坚定地主张无关性别的权利,同时也愿意承担无关性别的责任。女主要真的独立了,就不会纵容老公到孩子7岁了,还没谈清楚……
知道这部片子经典,被好多剧作教科书做为案例,but,这两个人物的设置实在无法共情……